您的位置  性爱保健  女性保健

大头娃娃事件背后的特医奶粉江湖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7-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湖南永兴县市场监管局对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现象启动调查,特医奶粉行业乱象彻底曝光。5月13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发现,北京地区的母婴店比较规范,但由白云山医药科技为总经销的一款名为阿里王子御敏善的固体饮料仍在线上冒充特配粉销售。

  在我国已经有《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对生产许可及宣传内容作出要求,特医食品应当经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注册。严格的注册管理下部分企业无法获得相关资质,而不断扩大的特医奶粉市场规模则让企业铤而走险、以假乱真,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乱象不止。

  进度:正对涉事企业进行调查

  5月13日晚,针对针对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爱婴坊母婴店将一款固体饮料冒充特医食品销售给牛奶过敏儿童,虚假宣传特殊功能,涉嫌消费欺诈一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告称,责成湖南省市场监管部门对涉事商家进行彻查,依法从严从重处罚,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表示,固体饮料是普通食品,不是婴幼儿配方乳粉,更不是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其蛋白质和营养素含量远低于婴幼儿配方乳粉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同日,针对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大头娃娃”假特医奶粉事件,永兴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调查小组目前在进行多方面的工作,包括尽力安抚患儿家长情绪,同时已联系涉事企业,调查具体情况。据该负责人介绍,调查小组已在5月13日接触一名患儿家长,会继续与其他家长见面,安排患儿全面体检,体检费用将由市监局协调。

  据报道,湖南郴州永兴县多名患者家长近日发现自己孩子身体出现湿疹,体重严重下降,头骨畸形酷似“大头娃娃”等异常情况。经媒体调查发现,这些患儿被医院确诊为“佝偻病”,且都食用了一款名为“倍氨敏”的“特医奶粉”。不过,这款“奶粉”实际为一种固体饮料,并不具有特医奶粉资质。

  北京商报记者在网图“倍氨敏”产品外包装上看到,该产品的委托方为湖南唯乐可健康产业有限公司,被委托方为天津市德恒科技有限公司。天眼查数据显示,湖南唯乐可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其实控人肖诗弧同时为美优高乳业(湖南)有限公司、湖南牛更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

  值得关注的是,湖南唯乐可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天津市德恒科技有限公司均不具备特医奶粉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生产资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信息显示,湖南唯乐可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的许可范围为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其他固体饮料。天津市德恒科技有限公司的许可范围为食品、食品添加剂、蛋白固体饮料以及其他固体饮料。

  针对公司产品被当作奶粉出售,公司是否知情等情况,北京商报记者分别致电湖南唯乐可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天津市德恒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唯乐可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电话未有人接听,天津市德恒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领导回来后会回电,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调查:仍有企业顶风作案

  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已经不是第一次。2019年8月,因旗下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销售,金大洋乳业有限公司被青岛市黄岛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238.82万元,同时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约2.15万元。

  金大洋被罚没有让乱象消失。5月13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发现,北京地区的母婴店比较规范,首都儿科研究所院外的“尤拉便利店”已经不再销售婴儿奶粉产品,院外其他母婴店货架上摆放的均为雀巢生产的特医奶粉。

  不过,线上仍有固体饮料冒充特配粉的现象。淘宝一家“小豆母婴坊”店铺中一款名为阿里王子御敏善的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进行销售。客服人员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该产品为深度水解奶粉,3-6个月的宝宝可以服用,宝宝吃后不会过敏。根据产品外包装信息,该款产品由广州白云山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云山医药科技”)总经销,制造商为广州迪斯尼营养品有限公司。

  对于白云山医药科技和广州迪斯尼营养品有限公司并不陌生。早在2019年11月,北京商报记者曾报道过由白云山医药科技总经销、广州迪斯尼营养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纽康源”牌固体饮料宣称有特医食品功效。目前,纽康源官方微信公众号更名为“儿童过敏管理馆”,微信商城也已关闭,线上已搜索不到“纽康源”相关产品。但由广州迪斯尼营养品有限公司制造、白云山医药科技背书的阿里王子御敏善、润复宝以及全氨膳固体饮料仍活跃在市场,宣称适用于乳糖不耐受、黄疸宝宝,冒充特医奶粉。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信息显示,广州迪斯尼营养品有限公司的许可明细为食品、食品添加剂、植物固体饮料、营养素固体饮料等。

  在奶业专家、中国奶业协会原常务理事王丁棉看来,蛋白固体饮料仅是种普通食品,不能视同或作为特配奶粉使用,用固体饮料来充当特配奶粉销售是一种违法行为。

  乳业分析师宋亮也表示,品牌授予方也需了解合作企业的产品质量以及销售方式等,并承担一定的责任。针对上述产品的具体情况,北京商报记者联系广药集团相关负责人,致电广州迪斯尼营养品有限公司,但截至发稿未收到任何回复。

  原因:利益驱动下的铤而走险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特医食品注册较为严格,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不惜铤而走险,以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钻空子获取利益。

  根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是指为满足进食受限等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依照我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规定,国家对特医食品实行严格监管,特医食品应当经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注册,生产企业应当取得相应的特医食品生产许可,且非特医食品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0-2岁婴幼儿曾发生或正在发生过敏性疾病症状的比例高达40.9%。湿疹、腹泻、便秘、吐奶和哭闹等多种日常问题均可能与过敏有关。业内人士指出,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奶粉市场需求不断扩大,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可达100亿元。

  不断扩大的市场份额吸引众多企业布局,但由于注册严格,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够获得相关资质。2020年3月2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一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决定待领信息,其中两款产品未被批准,涉及宁波特壹食品和上海奥医生物医药两家企业。目前,我国已注册批准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奶粉共有32款,包括圣元、雅培、贝因美、惠氏、雀巢以及达能等企业。

  宋亮表示,国家相关部门和法律机构应该对以固体饮料冒充奶粉的企业和品牌给予严惩,对于企业和相关责任人应该给予最严标准的处罚。

  金大洋事件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曾发文表示,将继续督促相关省份市场监管局进一步调查核实,针对企业名称中含有“生物”“医药”等字,获得饮料、糖果制品、代用茶、其他食品等生产许可的,产品易误导消费者与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等混淆的普通食品生产企业,要加强监督管理,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等。(记者 郭秀娟 姚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