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性爱行为  一夜情

这些农村题材剧,靠什么让观众追剧“上头”?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4-0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农村题材剧也能让观众“上头”

电视剧《山海情》海报。资料图

近期,《山海情》《江山如此多娇》等一批扶贫剧集中在各大卫视和视频平台播出,收获了不错的口碑,观众感叹原来农村题材剧也能这么好看。《山海情》尤其让很多观众追剧“上头”,张嘉益、黄轩、热依扎等一众明星出场,“个个灰头土脸,但是一秒入戏”,对人物细节的刻画和对时代背景的描摹,成了《山海情》出圈的关键。

农村题材电视剧以其丰富鲜活的影像,记录了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和广大农民的心灵嬗变,也见证了乡土中国曲折艰难的改革发展历程,而未来中国乡村的转型和发展,依然需要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艺术呈现。

不落宏大叙事窠臼

不说教不煽情,贴近现实表达

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电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剧目,《山海情》其山指代宁夏,其海指代福建,以展现东西协作扶贫下的“闽宁模式”为创作命题。这部作品没落入宏大叙事的窠臼,为主旋律扶贫剧找到了不说教、不煽情,贴近现实表达的路子。

《山海情》开篇就抛出了一个难题: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了让西海固地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启动吊庄移民,只是吊庄建在戈壁荒滩,没水没电还赶上了沙尘暴,涌泉村一夜之间跑回来七户人家。对“贫困”这一现状的描摹上,《山海情》的度控制得很好:镜头扫过家徒四壁的土坯房,躺在炕上的村民道出了“三兄弟”同穿一条裤子的现实窘境;就连从福建赶来扶贫的干部和专家,也在火车上遭遇了一回小偷。细节的铺陈,看似是村民不通事理,实则是贫困下的无奈。

很多观众的直观感觉是,《山海情》和两部《大江大河》在风格上很类似。的确,同为正午阳光团队出品的作品,它们都把目光对准了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农村。剧评人、“影艺独舌”主编杨文山认为,《大江大河2》与《山海情》连着看,才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画卷的完整拼图,“《大江大河2》和《山海情》的开篇时代背景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小雷家的集体经济在升级换代,涌泉村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只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分类,而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经济主体依然是小农经济。”

不走同质化老路

塑造群像,呈现真实乡土人情

据了解,从2011年起,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生产和发行数量明显回落,其社会影响力也应声而降,而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大量同质化的扶贫作品出现。剧评人杨三核的看法很有代表性:本来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城市观众就很难代入扶贫剧这样的农村题材,如果人物塑造再扁平套路,观众自然就更难产生共情;剧情内容上的高度同质化,看一部等于看十部,让观众对“扶贫剧”这一类型产生质疑:是不是为了完成任务电视剧创作就可以不顾可看性和创新性?有些剧方是不是为了跟热潮搞投机才做扶贫剧?

人物塑造的狗血化也成了不少农村题材剧的通病,主人公常常身世凄苦,爱情、婚姻和家庭屡遭不幸,却义无反顾地为他人(重病或残疾的公婆丈夫、无依无靠的弃儿或孤儿、没有血缘的养子或养女)倾其所有。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张新英表示:“这些作品通过观众熟悉的苦难叙事和苦情模式,赞美和弘扬了农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但过于夸张的剧情、过度的苦情和刻意的煽情,又让许多作品走向了虚假造作的极端。”

农村题材剧如何处理好苦与乐、悲与喜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呈现真实自然的乡土人情和人性,是创作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山海情》让很多观众有代入感,关键还是塑造了成功的群像:剧中村民与村民、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唇枪舌剑,贡献了颇多看点,也消解了贫困带来的沉重。《江山如此多娇》借助扶贫干部殉职、党费处理一事塑造了一个不拘泥于规则、心系扶贫干部真实利益、有冲劲又经验不足的主角形象。

不忘根脉传承

灵活运用方言,展现独特魅力

很多观众对农村题材剧的一个刻板印象是“土味”,如今的创作者正在这一点上努力跟上观众的审美需求。《山海情》在视听语言上很有电影质感,孩子们奔向铁路,俯视镜头下大西北的苍凉和辽阔,渴望去追逐新生活,“脱贫”的真挚渴求尽显,这种无需画外音和台词来表达的镜头语言,足以让观众产生共情。

在适当的创作语境下,灵活运用方言,也能使得作品的艺术感更上一个台阶。《山海情》起用了大量的西北籍演员使用方言演绎,突出了西北人淳朴的特质。从播出效果看,方言版《山海情》展现了地域方言在电视剧作品中的独特魅力。同时,闽宁两地语言不通所产生的现实场景在剧中重现,并以充满喜感的方式放大,“方言梗”起到了活跃剧情的作用。相比之下,该剧的普通话版就逊色许多。

连播10多季的《乡村爱情》堪称农村题材剧的正向代表,剧中东北象牙山村民的土味、幽默等喜剧因素,被活跃于互联网的年轻人捕捉,甚至催生了一门叫“乡学”的“新学科”,被誉为“读懂了象牙山的饭桌,就读懂了中国乡土社会的人情世故”。从事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的太原师范学院副院长薛晋文认为,乡土文化根脉的传承和坚守应成为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潮流,有时候,都市文化的短板正好是乡土文化的长项。(记者 徐颢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