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说:100多天的等待,让我们重新理解了电影
“我得出来工作。” 贾樟柯说。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首日,这位知名导演、制片人专程从家乡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来到上海,参加完中国电影产业高峰论坛,又亮相首场“电影学堂”贾樟柯导演大师班,分享自己在疫情期间的生活和创作。
在老家的村里住了三个多月,贾樟柯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作息时间都变成农业社会的了,借着电影节来到上海,感觉既熟悉又陌生。”贾樟柯通过社交网络分享过自己在疫情期间爆爆米花、锄草、种田的田园生活,被不少影迷津津乐道。谈及这段田园生活,贾樟柯说,这既是写作工作的调剂,也让他对中国社会有了新的理解。
“中国为什么这么有韧劲,跟我们有广阔的农村有关。大多数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有个老家,我们还有这样一个稳定的后方。”疫情期间回乡生活,给了他很多新的认识和思考。“这些崭新的感受,会反映在未来的电影里。”
疫情期间,贾樟柯还应希腊塞萨洛尼基国际电影节之邀,创作了以疫情为背景的短片《访客》。“我接受了这个提议,一是它是即时的,对于器材没有要求,这个速度和具体时限能带来准确性;二是大家当时都在隔离,是讲隔离中的生活,我很喜欢这个创意。”
因为当时出入不便,贾樟柯在自己的办公室,与摄影师和两个演员总共四个人,用一台iPhone手机拍了一天,完成了3分多钟的《访客》。《访客》反思了疫情带来社交方式的改变,也促使贾樟柯后来为荷兰一本电影杂志写了一篇叫《步履不停》的文章。他在结尾表示,“电影工作者拍出新的电影,我们重新回到电影院,重新肩并肩坐在一起,这是人类最美的姿态之一”。
同样在《步履不停》中,贾樟柯提出,“这个世界的导演可以分为:经历过新冠疫情的,和没有经历过新冠疫情的”,引发了不少人的思考。
“我相信经过疫情之后,电影工作者能拍出更有电影感的电影、更加适合在电影院大银幕看的电影。我们经过了一百多天没有电影的日子,重新理解了这个媒介,重新理解了怎么展示这个媒介,电影院的美感在哪,美学在哪。”他认为,不只电影工作者被疫情影响,观众同样对电影会有新的要求,希望获得心灵的回应,需要新的作品、新的电影语言、新的方法、新的叙事。
提到电影创作者与电影观众之间的关系时,贾樟柯说:“经常有人说,贾导你的电影特别不顾及观众,其实我特别看重观众,只是角度不一样。大部分电影是希望给观众讲一个故事,我希望是让观众过一段沉浸式的生活,体验一种人生。当你带着这样的理想去拍电影,你就能找到电影中人物需要的细节、质感。”
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是疫情后第一个恢复举办的国际A类电影节。“没有良好的疫情防控和防控机制,不能想象我们今天能聚在一起。这是我国疫情防控的成果,也是中国电影人的韧劲和行业精神所在。”贾樟柯说,一个影展得以举办,离不开许许多多工作人员的努力,“中国电影有条件更加团结,有能力做得更好。”(钟菡)
- 标签:类锁和对象锁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