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在古代是财富的象征 还可作为崇拜的图腾(图)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通史式城市,扬州历经了汉代的兴盛、唐代的鼎盛和清代的繁盛,为当代扬州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地下文物。为了让馆藏文物“活起来”,讲述扬州故事,在扬州城庆2500周年之际,扬州博物馆联合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仪征博物馆、宝应博物馆、江都博物馆、高邮市博物馆、邗江文管办等八家博物馆,共同举办“‘韫玉凝晖’——扬州地区出土文物精品展”,进一步挖掘地方文物资源,增进馆际展览交流,全面促进博物馆业务的良性发展。
本月25日,“‘韫玉凝晖’——扬州地区出土文物精品展”将在扬州博物馆二楼古代艺术厅正式与见面,届时,大量珍贵的文物震撼登场,非常值得期待。
据扬州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展览共展出扬州地区出土文物精品73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藏品15件套。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博物院也借出4件套在扬州出土的珍贵文物前来助阵,共同迎接扬州城庆。
据悉,此次展览中亮相的文物时代最早的是新石器时期的,例如1993年在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灰陶猪形壶,以及1981年在宝应县原水泗乡潘舍村出土的新石器时期·有柄石刀。此外,先秦时期的商·锥刺几何形纹双耳黑陶罐、西周·麋鹿骨戈、西周·人面纹扁茎青铜剑、西周·乳丁纹青铜铙、春秋·夔龙纹白玉璜、战国·云雷纹地连弧纹铜镜……这些珍贵文物也将让参观者大开眼界。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新石器时期·灰陶猪形壶,是1993年在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
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9只憨态可掬的灰陶猪形壶,大小不一、造型各异,有的翘嘴睁眼,有的抿嘴拱鼻,有的愁眉苦脸,还有的眯眼憨笑,生动逼真。此次展览从南京博物院借来了一只灰陶猪形壶作为代表,来扬卖萌。
考古专家称,猪在古代既是古人重要的生活资源,又是财富的象征,还可作为崇拜的图腾。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这组灰陶猪形壶,说明当时猪的形状可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将猪的形状作为壶的造型,也是表达了一种。这组灰陶猪形壶的注水口设在猪的背部,既实用,又有艺术性。
仪征市博物馆收藏的秦·“十五年寺工”铭铜铍,是1993年在仪征市陈集乡杨庄村詹庄汉墓出土的。
铍为长兵器。铍窄薄身,起脊,两侧八个面,刃部至今仍非常锋利,前锋尖锐,茎扁平,有一孔用以穿钉固柲,出土时木柲已残。其中一铍茎浅刻十五字铭文“十五年寺工武光□作府吉工方山拜”;另一面身浅刻六字铭文“十五年寺工缮”。
文物专家解释,“十五年”为秦纪年,即公元前232年。“寺工”是秦朝主造兵器的官署机构,或官名。这两件铜铍铸造精湛,锋利光亮,镌刻金文,明确年代、机构、工匠名称,尤显珍贵。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唐·三彩陶双鱼瓶,出土于扬州扫垢山,瓶高23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8厘米。瓶体似圆柱形,鱼口、目、鳞、脊一应俱全。鱼眼球凸出呈黑色,二鱼中间各有上下二个小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色分绿、黄、褐三色,互相浸润、交融,形成斑驳灿烂的彩色釉。双脊间有穿系小孔,便于系绳,既实用又美观,反映了晚唐制瓷工匠在设计上的高度造诣。
文物专家介绍,鱼是民间最常用的馈赠佳品,也是唐代崇尚之物,双鱼寓意连年有余。
唐三彩为唐代陶器的代表,主要用于明器和俑,表现建筑、家具、日用品、牲畜、人物等,式样繁多,可再现唐代社会生活风貌。目前出土的唐三彩多集中于西安和洛阳,扬州并不是唐三彩的产地,但却是唐三彩集聚处,因为唐代的扬州地处南北要冲,的奇珍异宝源源不断地汇集扬州,然后转输到天南海北。
扬州博物馆收藏的清·金帽顶,是当年在邗江甘泉长塘大队高庄生产队出土的,这件帽顶用纯金錾刻,通高9.5厘米,呈宝塔形状,从下至上由四部分组成,由一根中轴相,每部分均可转动,下层为六瓣座,第二层形似花伞,第三层为一錾花,顶端有九根花柱。花顶柱折断一根。
文物专家称,清·金帽顶此前一直呆在库房里,很少“露面”,时值扬州城庆2500周年之际,将它放置于展厅,也是向各地游客展示扬州自古以来就有非常精湛的金银制作手工艺。
宝应博物馆收藏的北宋·青白釉刻划牡丹纹盘,是1995年在宝应县安宜北宋墓群出土的。此盘口径17.5厘米,底径7厘米,高4.8厘米。敞口,浅弧腹,平底,矮圈足,盘外光素无纹,盘内青白釉下满饰缠枝牡丹纹,牡丹纹均为刻划,刻纹积釉处色较深。宝应安宜北宋墓群盘类器物出土极少,这是唯一的一件。
文物专家称,青白釉是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的一种釉色,白中闪青,宛如青白玉,莹润透亮,光照见影,又称影青釉。北宋时期,景德镇陶瓷工匠在白瓷的基础上,成功烧制了色质如玉的青白釉瓷器。青白瓷系为江南地区两大瓷窑系之一,影响面很大,居宋代六大瓷系之首。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新石器时期·灰陶猪形壶,是1993年在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
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9只憨态可掬的灰陶猪形壶,大小不一、造型各异,有的翘嘴睁眼,有的抿嘴拱鼻,有的愁眉苦脸,还有的眯眼憨笑,生动逼真。此次展览从南京博物院借来了一只灰陶猪形壶作为代表,来扬卖萌。
考古专家称,猪在古代既是古人重要的生活资源,又是财富的象征,还可作为崇拜的图腾。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这组灰陶猪形壶,说明当时猪的形状可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将猪的形状作为壶的造型,也是表达了一种。这组灰陶猪形壶的注水口设在猪的背部,既实用,又有艺术性。
仪征市博物馆收藏的秦·“十五年寺工”铭铜铍,是1993年在仪征市陈集乡杨庄村詹庄汉墓出土的。
铍为长兵器。铍窄薄身,起脊,两侧八个面,刃部至今仍非常锋利,前锋尖锐,茎扁平,有一孔用以穿钉固柲,出土时木柲已残。其中一铍茎浅刻十五字铭文“十五年寺工武光□作府吉工方山拜”;另一面身浅刻六字铭文“十五年寺工缮”。
文物专家解释,“十五年”为秦纪年,即公元前232年。“寺工”是秦朝主造兵器的官署机构,或官名。这两件铜铍铸造精湛,锋利光亮,镌刻金文,明确年代、机构、工匠名称,尤显珍贵。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唐·三彩陶双鱼瓶,出土于扬州扫垢山,瓶高23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8厘米。瓶体似圆柱形,鱼口、目、鳞、脊一应俱全。鱼眼球凸出呈黑色,二鱼中间各有上下二个小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色分绿、黄、褐三色,互相浸润、交融,形成斑驳灿烂的彩色釉。双脊间有穿系小孔,便于系绳,既实用又美观,反映了晚唐制瓷工匠在设计上的高深造诣。
文物专家介绍,鱼是民间最常用的馈赠佳品,也是唐代崇尚之物,双鱼寓意连年有余。
唐三彩为唐代陶器的代表,主要用于明器和俑,表现建筑、家具、日用品、牲畜、人物等,式样繁多,可再现唐代社会生活风貌。目前出土的唐三彩多集中于西安和洛阳,扬州并不是唐三彩的产地,但却是唐三彩集聚处,因为唐代的扬州地处南北要冲,的奇珍异宝源源不断地汇集扬州,然后转输到天南海北。
宝应博物馆收藏的北宋·青白釉刻划牡丹纹盘,是1995年在宝应县安宜北宋墓群出土的。此盘口径17.5厘米,底径7厘米,高4.8厘米。敞口,浅弧腹,平底,矮圈足,盘外光素无纹,盘内青白釉下满饰缠枝牡丹纹,牡丹纹均为刻划,刻纹积釉处色较深。宝应安宜北宋墓群盘类器物出土极少,这是唯一的一件。
文物专家称,青白釉是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的一种釉色,白中闪青,宛如青白玉,莹润透亮,光照见影,又称影青釉。北宋时期,景德镇陶瓷工匠在白瓷的基础上,成功烧制了色质如玉的青白釉瓷器。
扬州博物馆收藏的清·金帽顶,是当年在邗江甘泉长塘大队高庄生产队出土的,这件帽顶用纯金錾刻,通高9.5厘米,呈宝塔形状,从下至上由四部分组成,由一根中轴相,每部分均可转动,下层为六瓣座,第二层形似花伞,第三层为一錾花,顶端有九根花柱。花顶柱折断一根。
文物专家称,清·金帽顶此前一直呆在库房里,很少“露面”,时值扬州城庆2500周年之际,将它放置于展厅,也是向各地游客展示扬州自古以来就有非常精湛的金银制作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