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文化内涵让剧场“有温度
目前,全省人民已久的江苏大剧院正进行设备安装及舞台功能调试,为5月召开的江苏发展大会做准备,并将于今年下半年迎来开幕演出季。
上周末,借着首届“戏韵中国”主题雕塑大赛创作研讨会在江苏大剧院举行的机会,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领衔的十多位艺术名家在烟雨朦胧中参观了大剧院,并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为大剧院如何营造文化生态空间献计献策。
作为江苏大剧院的管理运营方,省文投集团董事长梁勇对大剧院的定位有着清晰的认识,“江苏大剧院体量达28万平方米,但这只是一个框架,赋予其灵魂的,应该是文化内涵。大剧院的定位是‘文化综合体’,这里面涵盖的不仅是表演艺术,而应该是各类艺术的综合集聚。我们有那么多空间,要把当代最好的艺术形式汲取进来,为大剧院这个文化空间注入文化内涵。”
从此前的“笔墨当随时代”——重走万里新金陵画派美术写生创作活动,到此次的“戏韵中国”主题雕塑大赛,江苏大剧院都是承办方。在雕塑大赛的作品征集通知中,就有“符合江苏大剧院空间展示”的要求,部分入选作品还将作为江苏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宝贵财富,由江苏大剧院永久收藏。对此,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景育民就说,“融入性是第一要求。如果我们作品完成之后和空间没有关系,再植入时就会很尴尬。这就需要我们在一开始就有整体空间的策划考量,让这些作品有‘自然生长’的感觉,而不是‘嫁接’的。这样,才能起到丰富大剧院文化内涵的作用。”
“我们需要的不是式的雕塑,”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美术》主编尚辉则说,“江苏大剧院的建筑主体是玻璃和钢结构组成的,整体感觉是冰冷的。要让建筑变得有温度,就需要文化元素的注入。代表全国乃至世界最高艺术水准的雕塑作品,就能提升大剧院的气韵和神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整个建筑更有人文的力量。”
在大剧院走了一圈,让省昆剧院院长李鸿良有一种“行走在艺术”的感慨,“一想到以后能有机会在这里演出,就感到很兴奋。”对于“戏韵中国”雕塑大赛的举办,他更是充满期待,“戏曲舞台上最多的是‘一桌两椅’,简单的‘一桌两椅’则代表着万水千山、千军万马,这给了雕塑艺术极大的创作空间。用静态的雕塑艺术凝固经典艺术瞬间,永久摆放在江苏大剧院之后,又将和动态的舞台艺术同台呈现,这样的艺术盛宴,让人向往。”
当天,吴为山还把自己创作的一组雕塑作品《鼓舞》带到了江苏大剧院。在大赛启动仪式上,这一组12件作品一下子就吸引了在场观众和摄影记者的眼球。未来,一条“雕塑大道”将可能出现在奥体中心到长江边这条文体中轴线上的消息,则更让大家兴奋。“演出总会落幕的,”吴为山对记者说,“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在剧场内营造多重文化生态,为观众打造永不落幕的艺术空间。”
对此,梁勇很是认同。除了雕塑这种艺术样式,他还想到了更多,“我们还考虑引入版画艺术,为所有来大剧院表演的著名指挥家、音乐家、艺术家‘量身定制’。舞台演出,是大剧院最丰富的资源,但我们还要学会从舞台走下去。综合的本质是跨界融合,我们要把各种艺术形式跟舞台艺术相关联,把舞台资源充分延伸出去,观众以后到大剧院来,不仅可以看演出,还能欣赏到各类艺术。江苏大剧院,要做全省人民的文化客厅。”
作为江苏最重要的文化“”工程,江苏大剧院承载着全省人民追求高品质文化生活的向往。作为“掌门人”,梁勇深感重任在肩,“优秀的作品不能仅仅在剧院里边,一定要社会、走进老百姓,让艺术‘走出去’,把大剧院周围这一块核心区域,打造成文化新地标。希望通过大剧院这个表演艺术平台,集聚各方专家、综合各类资源,在做好今天的文化建设的同时,留下能传之后世的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剧院理当肩负的文化担当。” 本报实习生 冯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