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灾后重建的“三个特殊实践”
又到秋末冬初时,满山红叶迎飞雪,童话世界孕生机。瀑布倾泻,水雾弥漫,风采更胜往昔。“诺日朗又回来啦!”11月7日,站在九寨沟景区诺日朗瀑布前,上海游客李圆圆目睹了这飞流直下的壮美画面,不禁发出感叹:“九寨沟太美了,真是人间仙境!”
当晚,景区外的漳扎镇已是灯火通明,不时传来歌舞声和游客的欢笑声。而在两年前,“8·8”九寨沟地震后,整个小镇一到晚上都是黑灯瞎火的,村民扎西忍痛关闭了经营多年的藏家乐。9月27日,九寨沟景区恢复试营业后,他的西部卓玛藏家乐重新开门迎客。“镇上人气明显旺起来,我们搞旅游也有新盼头。”扎西说。
在阿坝州九寨沟县勿角乡,人们在憧憬着更美好的明天。九寨沟县政府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起甲勿海大熊猫保护研究园,目前该园已入住4只大熊猫。这意味着,“九寨沟”和“大熊猫”两个文旅品牌在这里落地生根,实现强强联合,将形成九寨沟县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看好发展前景,勿角乡甲勿村干部秦德志带动村民一同发展起农家乐。
变化,新生,憧憬,未来更可期。对标绿色发展、全域旅游、脱贫奔康“三个典范”目标,九寨沟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和阿坝州委的决策部署,发扬感恩奋进的拼搏精神、求真务实的创业精神、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修复山川、重建家园、完善基础、升级产业……在全力探索“省统筹指导、灾区州县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的同时,高质量实现脱贫摘帽。
灾后重建启动两周年,以九寨沟县作为实施主体的111个项目,累计完工101个,累计完成投资27.27亿元,重建规划内项目累计完工率和实际投资完成率均超过90%,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9月27日以来,九寨沟景区恢复对外开放,甲勿池、甘海子、神仙池等景区同步对外开放,全县累计接待游客25万余人次,旅游支柱产业逐步复苏。
如今,这片曾在地震中“受伤”的土地,正努力缝合伤口,逐渐恢复昔日的美丽与热闹,展现出一幅美丽新九寨的图景。
□陈静中成
1
绿色打底
九寨沟灾后重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创新实践,必须坚持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探索进行保护修复
一个多月前,关闭的九寨沟景区再度开放,85%的区域“补妆”归来,美景依旧。
美景归来,令人振奋,但绝非易事。
两年前,童话世界九寨沟因地震而“受伤”。其特殊之处,在于世界自然遗产地遭受地震破坏,在国内属首次、国际上也很罕见,如何“补妆”修复,牵动着人们的目光。
呵护好“九寨沟”这块金字招牌,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恢复重建全过程,成为九寨沟的必然选择。
震后三个月,11月8日,《“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布,布置五大重点任务,“科学推进生态环境修复保护”位列第一。
紧接着一个月后,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指导恢复重建的纲领性文件——《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的决定》,鲜明给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回答。一方面按《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要求,保护和维护好自然遗产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提出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最大程度地恢复灾区自然生态功能。
这为九寨沟地震灾后重建涂抹上鲜亮的绿色本底。
这也意味着,九寨沟灾后重建的路径,不同以往,要将生态文明基因植入重建全过程。
从重建规划看。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九寨沟重建规划区域被分为生态保护区、旅游产业集聚区、农牧业发展区、人口聚居区4种类型,其中,生态保护区占比达81.44%。重建区域八成以上纳入生态保护区,这体现出对绿色重建的追求。
从操作实践看。震后,诺日朗瀑布曾出现一条16米多长的裂缝,水从裂缝漏走,壮观的瀑布一度变为一股急流。如果放任不管,那么瀑布终将消失,并对上游的多个海子造成破坏。
没有成熟的重建经验可借鉴,就摸着石头过河,蹚出一条路。很快,通过与高校合作,修复团队就地取材,用震损的钙华体来填补“漏水”的裂缝,再借助藻类对钙华进行生物修复,逐步恢复昔日壮观。
其实,不伤一草一木的生态优先理念早已融入九寨沟人的共识,成为一种行动自觉。在白河乡芝麻家村地灾治理点,为留下一棵阻挡运送建材车辆的树,当地村民持续两个月,靠人工把建材搬进山。
重建中,九寨沟县组建阿坝生态文明干部学院九寨沟分院,成立生态文明建设组,调集环保、规划、旅游等领域专家,先后对98个重点项目进行生态文明审查,“生态审查不过关,一律不准开工”。同时,还设立产业项目门槛,与绵竹市,浙江省嘉善县、平湖市共建“飞地”工业园,实现工业产业梯度转移。
实践证明,只有守好九寨沟的一山一水,才能守住群众的金饭碗,筑牢长远发展的本底。
从重建结果看。目前,九寨沟已完成保护区外震损林地植被恢复1.84万亩、自然保护区珍稀动物栖息地修复1.85万亩,完成补栽大熊猫主食竹、修复栖息地两万亩;完成震损草地补播多年生混合草种15.7吨,补播面积11.7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恢复至87%。
九寨沟核心景区的植被生态景观和九寨沟县生态环境功能基本恢复至震前水平。
2
全域旅游
九寨沟灾后重建,是以旅游产业提档升级为重点的一次深度实践,必须坚持科学重建,长远谋划,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实现发展提升
在灾后重建交通项目漳大路28道拐处,工人们正忙碌着平铺沥青路面。
漳大路是九寨沟县漳扎镇至大录乡的公路,全长67.7公里。建成后,游客从九寨沟景区到神仙池、大录千年藏寨游玩将更加方便快捷。
地震一度使九寨沟多处道路受损阻断,让原本脆弱的交通“雪上加霜”。
重建美丽新九寨,加快交通重建,破解交通瓶颈,规划建立“大通道”,成为九寨沟灾后重建工作的大事。重建以来,九寨沟县交通建设总投资214亿元,是2013至2017年交通建设总投资的25倍。
目前,总投资198亿元的九绵高速、九若路、漳大路、川九路等重点交通项目已开工建设。其中九绵高速建成通车后,成都去九寨沟4个小时即可到达。川主寺-九寨沟县城山地轨道交通扶贫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进,明年有望开工建设。
迈步新征程,高质量推进灾区恢复重建和发展提升,交通重建只是推动全域旅游“万里长征第一步”。
如何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发展提升?灾后重建,既是战场,也是考场。
“九寨归来不看水。”闻名遐迩的九寨沟景区是四川旅游的金字招牌。然而,景区的强大光环也产生了遮蔽效应,游客到当地旅游,往往驱车直奔九寨沟景区,九寨沟县城及周边区域却难以留住游客。
据测算,地震前,到九寨沟的游客平均在县停留不足2天,旅游体验深度不足成为九寨沟的“短板”。
利用重建“空窗期”,九寨沟重新审视,重新规划,重新定位,打破过去单一业态、单一景区的模式,从旅游消费转型升级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产品,促进旅游产业从观光游向休闲游、体验游转变,从景区游向全域游、生活游转变,从团队游向自助游、深度游转变,从大众游向分众游、品质游转变。
加速构建“一核多点”全域旅游格局。按“拓景扩容、多点多极”要求,不仅推动九寨沟景区重新恢复开放,还加快建设总投资75亿元的中查沟·鲁能胜地、甘海子、神仙池、甲勿海大熊猫保护研究园、金丝猴研学旅游基地等景区项目,形成新的旅游“引爆点”。
加快恢复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功能和服务水平。聘请中建西南设计研究院、省城乡规划院等多家国内一流规划设计团队,承担全县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详细规划等修编工作,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宜居县城和漳扎国际生态旅游魅力小镇建设。九寨沟城市中心广场、智慧大楼等重点项目全面开工,魅力小镇29个基础设施项目和5个发展提升项目全部启动,全县旅游服务能力和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起成立四川具有影响力的“三九大”文化旅游联盟,15个县市组成的“大九寨”文化旅游联盟11月6日在九寨沟成立。研发“小九九”“九寨有礼”等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300万元。积极开展“名家看九寨”“名家绘九寨”“九寨美食节”等活动,推动旅游更具品质、更上档次,让九寨沟从过去单一的观光游转变为世界性的休闲度假游。
3
脱贫奔康
九寨沟灾后重建,是在深度贫困地区开展地震恢复重建的一次特殊实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让处于灾区、民族地区与贫困地区叠加区域的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
震后,让群众早日住上安全舒适的房子,是九寨沟灾后重建面临的第一要务。
在漳扎镇漳扎村,村民超果正在打扫自己震后重建的新房,“现在好了,旅游逐步恢复了,房子也租出去了,收入有了保障。”
短短几句话,道出了超果家两年来的新变化。
重建过程中,九寨沟把住房、学校、医院等民生类项目的建设均排在了第一优先级。包括漳扎小学在内的九寨沟县房建类8个民生打捆项目,仅用69天时间就完成了项目从审批到招投标的程序。
震后两年,九寨沟县完成17640户城乡住房维修加固和138户城乡住房恢复重建,完成2685户藏区新居建设和危房改造项目,让受灾群众住上安全稳固的好房子。
目前,漳扎小学、第二人民医院、民族体育馆等一大批重大民生类项目陆续完工并投入使用。
九寨沟县属“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短板突出、医疗卫生保障不足等问题突出。震后,更面临着既抓灾后重建又抓脱贫攻坚的特殊挑战。
这是一道如何让处于灾区、民族地区与贫困地区叠加区域的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生活的问答题。面对挑战,如何迎难而上,科学统筹脱贫攻坚头等大事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心工作,努力实现双赢互促,让灾区群众有房住、能就业,能持续稳定增收,早日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震前,九寨沟涉及旅游业发展的相关人员共计4万余人,震后,景区大部分时间“闭门修复”,涉及相关人员的生计、就业以及转型,是一道不小的难题。
为帮助群众增收,九寨沟注重把灾后重建与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结合,广泛引导群众参与规划设计、参与建设、参与监管,进一步强化群众的主体作用。探索创新“1233”灾后重建就业新模式,为全县29293名农村劳动力建立实名制登记数据库,举行多场招聘会,向外输出农民工2595人,组织6581名群众参与重建项目建设,97%的震后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促进97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发放创业补贴97万元,为16名返乡创业人员申请返乡创业担保贷款156万元、支持创办经济实体15家;开发生态护林员、地灾监测员等公益性岗位3404个,实现有劳动力贫困户和就业困难对象全覆盖。
编制《乡村振兴战略“1+6”规划》,出台《九寨沟县乡村振兴激励办法(试行)》,启动两乡14村乡村振兴试点建设。整合6150余万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打造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一批种养基地、乡村旅游示范点,培育认证11个无公害农产品、1个绿色食品和4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成功申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创建示范县、国家级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县。
今年前三季度,九寨沟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2%和10.55%,分别达到27410元、10149元,与2017年同期相比实现全面反超。今年4月,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0.15%,成功摘掉贫困县帽子。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