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性爱文化  两性文学

爬藤 藤校生父亲:拼的不只是实力最重要的是心态!

  • 来源:互联网
  • |
  • 2018-12-2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近几年中国孩子的“爬藤”越来越难。然而现在父母对于常青藤的热情却有增无减。大学君今天推荐的文章就主要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孩子适合“爬藤”?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爬藤”?

  我的老大算是一个“牛娃”吧,几年前申请了几所大学被全部录取,包括竞争最为激烈“你懂的”两所大学。老大绝不是天才,但是老大学习认真,脚踏实地,参加的几项活动都是兢兢业业长时间的奉献。上大学前,老大还是有些忐忑不安的,担心小池塘里的优秀在大海里只不过算是平庸。但事实并非如此,老大四年大学成绩优秀,和同学相处融洽,毕业时取得最优等拉丁文学位荣誉,现已在一所顶尖的医学院就读。

  老二却完全不是如此,做事凭自己的兴趣,对学习成绩不以为然。但老二过得很快乐,有自己的爱好(当然是我认为“不入调”的爱好),常会调侃地说:“我上州大给你们省钱。”从我自己的经历和两个孩子的差异中,我了一些东西,愿意与家长分享。

  如果你的孩子是可推之料,就当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推力,最基本的便是做孩子的好司机,甘心乐意地让孩子调遣。

  有一对国内名校毕业的夫妇,孩子非常普通,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不推孩子,他们非常坦率地回答:“我们也是想推的,但发现推不动,后来就不推了。”确实如此,不是每个孩子都是推得动的。如果推不动,不要勉强孩子,因为这会把孩子的快乐童年给毁了。所以,不要贬低那些推爸推妈的功劳,更不要贬低孩子的努力,天才的孩子并不多,爱用功的孩子本身就是高素质的一种体现。

  首先,当你被一群高素质的人包围时,你会更好地在竞争的氛围里挖掘自己的潜能。其次,好学校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条件,比如暑假海外实习的机会就非常容易得到。还有许多课外俱乐部任你挑选,这对拓展视野很有好处。如果想今后上医学院,也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实验室做研究,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发表一篇第N作者的论文。至于“关系网”的好处,我并没有感到有什么差别。

  但千万不要把上好大学作为人生的目的。有些在中学里异常杰出,在全国的各种比赛拿大的孩子,到了顶尖的大学就认为目的已经达到,结果并没有什么特别,甚至碌碌无为。这些父母也是如此,错误地把名牌大学作为教育成功的标榜。其实大学四年在人生道上一闪而过,只有遥才能知马力。再说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显著的差异,打个比方,Mathcount厉害的不一定高等数学厉害,反之亦然。要知道孩子成熟的年龄不一样,有些晚熟的孩子,要到了大学才会,到那时,他自然会奋力直追,将来照样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或选一个好大学的研究院继续深造。

  从竞争的角度来看,上好研究院比上好大学还是要容易一些。医学院略有不同,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医学院本身就少,要训练未来的医生就必须要有好的教学医院,好医院投资很高,硬件软件都得配套,所以美国还有几个州至今没有一所医学院;第二,招生量少,一般排名在前的几个医学院每年的入学人数都十分有限。例如,大名鼎鼎的斯坦福医学院每年也只招100人左右,耳熟能详的梅约诊所一年只招四十几个人。也许很多看过AAMC统计数字的家长会不以为然,觉得医学院的录取率并不是太低。但从我的经历来看,即使老大最终被几所中意的医学院录取(包括两所在Top 3),孩子也会有“过山车”的感觉。

  院和商学院的竞争也很激烈,但这种激烈程度往往只局限在个别的大学,原因是院和商学院有很强的名牌效应,院尤为如此,有些学生宁愿放弃学金选择名校院。去年三月Fortune有这样的报道:一位普通院毕业的学生因为负债累累,找不到工作而状告自己学校。即使是教育不很发达的州,也会有几个院和商学院,如果不太挑剔的话,要上院和商学院都不会太困难。我们这些较早来美攻读学位的的人都知道,科学和工程方面的研究院老美早已成稀有动物,第二代华人也不想苦哼哼地走父母的。

  要认识到上好大学有很大的随机性。有些学生几乎,却偏偏被一所最中意的大学拒之门外。而又有一些学生被许多二流的大学,却惊奇地被一所顶尖的大学录取,并且在那里很有作为。所以能进好学校的孩子一定有他的闪光点,而没有上好大学的学生有许多是极其优秀的,只是运气不好,未能如愿以偿,所以不必解读太深。这些学生遭受这样的挫折难免沮丧,但对他们的成长来说不一定是件坏事,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道理。

  常听有人说:“我孩子非常优秀,但我家经济条件不好,就上州大吧。”其实经济不好,更应该上好学校。因为这些顶尖学校提供最好的助学金。这样,上学的费用几乎和上州大差不多,甚至还少一些,何乐不为呢?如果你的家庭收入偏高,拿不到助学金(许多顶尖大学没有学金),但你又想省钱,也有一些一流的大学提供学金,例如杜克,莱斯,哈维马特,范德堡大学等,但竞争绝对堪比上大藤,甚至更为激烈。当然,若你所在的州有公立的好大学(,麻州等),州大也是个很好的选择。

  我也许是少数支持不应该仅仅按分数高低决定入学条件的华人。第一,分数无法确切地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只要在一个分数段上,高低的区别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第二,入学分数不能预测未来的成功,甚至大学里的成功。第三,私立学校完全有把有各种特长的孩子聚集到一起,这种多样化能提供更好的学习。想一想,你的孩子确实非常出色,但你会不会想让你孩子去一所全招像你孩子一样的学校?

  “优秀”和“成功”的定义也可以是千变万化,因人而异的,有些人认为做个终身教授就是成功,有些人认为成为一个创业者就是成功,也许更多人认为钱多就是成功。在孩子的学业征程上,不管你的孩子多么出色,你终究会发现总有一些孩子比你孩子更聪明,更有作为。当你孩子在州里的Mathcount或钢琴比赛拔得头筹时,他却在全国的比赛上不堪一击;当你的孩子“”大藤如愿考上名校时,才知道她的室友竟是一家Start-up公司的CEO,更“可气”的是,室友可以轻轻松松门门功课拿到A;当你的孩子以极高的分数进入顶尖的研究院时,却发现他的同学里还有个人经历更为震撼的“罗德学者”;当你的孩子进入一家好公司,有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时,发现她隔壁Cubicle里坐着却是她那位上了“州大”的高中同学。不是吗?生活常常如此。

  我反对用种族来区别对待招生标准,但我支持在一定范围内用家庭的具体条件(Social economic status)来分别对待。奥巴马的女儿是黑人,我认为她没有任何被照顾的理由。但有些亚裔由于家庭经济不好,父母的教育程度低,他们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被优先考虑。确实我见过一些家庭由于经济的问题,孩子在高中时就得打零工贴补家用,没钱购买考试准备材料或上补习班,更不用说去海外做义工了。父母教育程度低,孩子学习上的疑惑就无法在第一时间从父母那儿得到答案,这些学习上的问题就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终导致无法的后果。更不用说现在有一些竞赛活动,都成了拼爹拼妈拼包装的活动,渐失原有的意义。另有一些孩子要克服身体上的缺陷或疾病,付出的毅力更为可贵。

  提前录取的选择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自信的大学几乎在圣诞节前后就已把近一半的录取名额给了提前录取的申请者,使正常被录取的几率变得更为渺茫。所以如果特别中意一所大学,就该在提前录取时选择它。其实在我们常说的大藤中,你如果多年观察,也会发现如果把学业,课外活动,项和性别作为输入变量时,有些学的“predictability”胜过另一些学校(怕被砸,恕我不点名)。正常录取比提前录取更为随机,因为有一个因素会困扰录取官,为什么这个如此优秀的孩子没有在提前录取时选择我们?我们现在录取他(她),会来吗?因为这些学校都在考量比入取率更客观的另一个百分率:对撞比拼的入学率(Cross-Admit Yield Rate),除非孩子的优秀程度到了他们非试一试的地步。

  当你的孩子有几所大学可以选择的时候,要知道录取决定日是一个难熬的日子。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当年老大是怎样“惶惶不可终日”地度过那一天的,一边是早已建立感情的EA学校,一边是富有的RD学校。家长所能做的,只是列举各个大学的优缺点,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坦白讲,对于父母来说,花销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但它不应该成为决定因素,我想没有一项投资比小孩的教育更有意义。当孩子作出决定后,告诉孩子,这是你自己的决定,不要为今后的一些不如意或挫折埋怨他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在华人的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群“牛娃”父母兴高采烈地谈论孩子的各样成就,全然不顾“普通娃”父母的感受。我相信这些“牛娃”的父母并没有任何恶意,只是过于专注自己的孩子,久而久之,这些“普通娃”的家长便以各样的借口尽量避开这样的。名校情结没有什么不好,至少对家长和孩子都是一个激励。就像爬山一样,如果我们能看到目的地,即使它还很遥远,我们也有更大的信心去攀登。但是要知道生活中有比爬藤更重要的东西,想一想,如果让你在孩子的健康,品格和学业这三个选项来排列主次时,多数的家长会毫不犹豫地把学业排在最后。

  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绝不是想把自己的观点给别人,只是想让父母能以的心从不同的角度,将心比心地来思考一些问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