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性爱生活  性爱姿势

贝聿铭与中银香港的三代情缘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5-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新华社香港5月18日电(记者朱宇轩 张雅诗)“贝聿铭先生一生设计了很多种类的建筑,中银大厦是最特别的一个。”得知享年102岁的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16日在纽约逝世,曾与贝聿铭共事多年、参与建造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的建筑师龚书楷说。

  站在香港中银大厦(以下称“中银大厦”)70楼,维多利亚港尽收眼底;俯瞰香港经济和金融核心地带,中银大厦挺拔如竹,从林立高楼中脱颖而出,巍然矗立。

  中银大厦是贝聿铭为香港献出的礼物,他用玻璃、光线和几何图形浇筑出这座有70层楼、高300多米、外观如三角柱形的地标建筑。

  龚书楷说,贝聿铭是设计中银大厦当之无愧的人选,“不仅因为贝先生是当时最有名的华人建筑师,还因为贝先生一家与中银香港有很深的渊源,贝先生对中银香港有着深厚的感情”。

  1917年,中国银行广州分行的香港分号开业,贝聿铭父亲贝祖诒担任首任经理。自此,中国银行开始在香港展现风采,贝聿铭也随家人从广州搬至香港,在香港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这段经历让当时已是世界著名建筑师的贝聿铭,对中银大厦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中国银行当时买下的地皮狭窄,且三面被高架桥包围,即使面朝维港,视线也受阻。对此,贝聿铭的做法是:向上走。中银大厦本是一个正方形的建筑,贝聿铭利用三角形的分割,将大厦分为四个方向,每一个三角形的空间高低不同。

  最终,中银大厦1990年正式开幕,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更以其鲜明的风格、独特的造型成为一个时代的地标。

  “中银大厦架构如竹,寓意‘节节高升’;形象多变,不仅在白天和夜晚不同,在不同光线和角度下也不同。这一建筑是少有将文化特色和建筑技术完美融合的作品。”距离中银大厦建成近30年,每每看见这座大楼,龚书楷仍赞不绝口。

  从贝祖饴到贝聿铭,再到贝聿铭之子贝建中、贝礼中,贝氏三代与中国银行情谊厚重。

  1994年,贝聿铭受邀设计中国银行总行大厦,携子贝建中、贝礼中共同打造北京长安街上的明珠。2001年总行大厦落成,与香港中银大厦形成母子大厦。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新大厦也同样出自贝聿铭父子设计。

  2017年,贝聿铭之子贝礼中完成香港旧中银大厦大楼修缮工程,使这座香港一级历史建筑再现富丽堂皇。

  从香港,到北京,再到纽约,中国银行倾注了贝氏三代人的才智、情感与心血。

  贝聿铭辞世,中国银行致以深切悼念和缅怀。正如中国银行在悼词中所写,斯人已逝,精神永驻,贝先生的大师风范和不朽贡献千古长存,我们永志不忘。

  不仅是中国银行,对于香港、对整个中国,贝先生家族都挂念在心。“贝先生一家一直对自己华人身份引以为傲,他晚年每年都来香港几次,每次来都会约我一起来看看中银大厦,吃吃香港美食。”龚书楷回忆他与贝聿铭相处的点滴。

  “贝先生温文儒雅,谦和低调。当初就是被他的建筑成就和个人魅力吸引,我毅然跟随他从美国来到香港,最后在香港定居。”龚书楷说道。

  龚书楷眼中的贝聿铭对待工作严谨细致,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贝先生觉得好的,他一定去做,并且做到尽善尽美。对我来说,这不仅是建筑设计,也是做人的启示。”龚书楷感慨。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当日对贝聿铭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她说,贝聿铭是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多年来获奖无数,成就备受肯定。他年少时曾在香港生活一段时间,其作品广为港人熟悉,其中中环中银大厦更已成为香港地标,香港人都引以为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