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性爱生活  性爱技巧

传承民艺助脱贫 编织美好新生活

  • 来源:互联网
  • |
  • 2018-12-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南郑区黄官镇藤编专业合作社,编织女工正在为一把椅子的椅背编上藤条。11月22日拍摄

  它没有富贵的身姿,没有奢华的气质,也没有浪漫的情调。它只有质朴的底蕴,和纯天然的韵味,以及来自民间传统技艺文化的情怀。

  它不仅是一件因用而生的生活用品,也更是一件传承着传统民艺精粹的艺术品。它有一个名字,叫“汉中黄官藤编”。

  藤编,这一古老的中国传统民间手工技艺,跨越千年而来却未因时光变迁而流逝。在汉中黄官这一座农镇,人们用勤劳和传承赋予了它新生,亲手编织着未来的美好新生活

  黄官镇位于汉中市南郑区西南部,地处浅山丘陵间、濂水河上游。这里盛产青藤,质地坚韧、身条极长的藤本植物,其外皮手感平滑,弹性极佳。采回来的藤条经过高温蒸煮、漂洗、晾晒等工序,就可以制作藤编产品了。

  因此,在这座现今人口2万多人的典型秦巴农镇,藤编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以黄官藤编为代表的“汉中藤编技艺”也被评选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黄官镇水井村还被誉为“陕西藤编之乡”。

  很久以前,水井村家家户户多少都会有些藤编手艺,但随着光阴的变迁和生活需求的改变,人们慢慢放下了这门手艺。后来却因为一个人,这个情形改变了。

  这个人叫陈良顺。今年47岁的他是南郑县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和“黄官藤编专业合作社”的创办人,藤编是其祖上传下来的一门手艺。

  2007年,陈良顺开办了公司,从“作坊式生产”转向品牌化、规范化经营。他不仅对藤椅的骨架到编织、打磨、上漆等工艺进行规范,还从外地专门请来技师做产品设计造型,从家具到装饰品,再到旅游工艺品等等,藤编产品的款式逐渐丰富起来。

  为了带动同村人通过藤编增收、致富,公司开办不久,陈良顺又成立了黄官藤编专业合作社,建起了青藤种植。由合作社统一提供椅架和藤条,农户在家就可以完成编织,之后由合作社统一收购。

  良顺藤编公司所生产的藤编制品,不仅有传统的寝具、家具,还有不少极具观赏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用藤加布料制作成的高档手袋、皮包等。

  现在陈良顺的藤编公司,已经成为本地规模较大的藤编制作企业。所生产的藤编制品,不仅有传统的寝具、家具,还有不少极具观赏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用藤加布料制作成的高档手袋、皮包,也已开始生产。

  2014年,“汉中藤编技艺”成功申请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良顺被授为“汉中藤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官藤编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藤编技艺在当地又重新红火了起来。

  很多人都说,不少在外地打工的村民看到其他人跟着藤编合作社赚了钱,回来拾起了原来的手艺,加入藤编合作社。如今,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已有1200多户。创办在藤编合作社基础上的创业现已直接安置38人就业,直接带动周边6个村2000余户(贫困户112户)群众发展藤条种植和藤编加工,实现户均新增种植收入8000元,藤编务工收入5000元。

  11月22日,记者在陈良顺的编织车间里见到藤编女工李小燕时,她正为一把椅子的椅背编上一根根藤条。编制这样一把椅子,对她来说需要两到三天。李小燕的手指上下飞动,将一根根藤条穿过椅背骨架,偶尔转头与身边的女工友刘玉平聊两句天。

  李小燕今年50岁,她的家里有着一个因病的母亲,一个正在上学的儿子,是水井村的“贫困户”。两年前,她来到良顺藤编开始学习藤编。此前,一家人靠一亩多土地过活,夫妻二人不得已在镇子上四处奔波捡拾废品,为贴补家用。

  而42岁的刘玉平则来自城固,夫妻二人以前在广东打工时便从事藤编。因挂念留守的孩子而返乡,夫妻俩专程找到陈良顺的公司,成为这里的编织工人。刘玉平的老公负责用藤芯设计、打造框架,刘玉平则负责用藤壳编织外表。时间一晃十年已去,用她的话来讲,一是藤是越做越有感情,二是在家乡挣钱心会更踏实。

  李小燕说,以前一家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儿子能够考上大学,从而改变一家人未来的命运。

  但那时的李小燕根本想不到,一家人命运的改变,竟然会是从自己成为藤编技艺者中一员的时候悄然开始。

  2016年,在被建档为“贫困户”之后,李小燕的丈夫被安置在镇子的公益性岗位上,而李小燕通过安置招工进了藤编厂,在陈良顺的藤编技术培训班上学起了藤编手艺。

  你有见过藤匠工人如何用一根根细细的藤条,编织出一把椅子、茶几,或是一只篮子来吗?让我告诉你,那简直就是指尖上的舞蹈。

  编藤是一件很艰辛的工作。因为需要用手指的压感来确定藤芯是否收紧,所以编织时不能带手套,碰触藤条的时候很容易会刺伤手。李小燕把自己的手伸出来,全是长出的老茧和新磨破的伤。

  就拿一把椅子来说,要经历制作藤编骨架、造型编织,然后细心的打磨、上漆等流程。常用的编织法有编辫、平编、绞编、串接、、缠扣、盘结编花等。

  进入藤编车间后,此前丝毫没有藤编技术基础的李小燕,学习的很刻苦。学习了三个月,她便能编织小巧的藤蓝、藤凳,半年多下来,她已经可以熟练的编织的藤椅、茶几等体型更大、技艺更高的藤制品了。

  “过去,我们一家人靠捡废品一年下来能挣一千多块钱,现在,每个月我能挣到两千多元。”李小燕说,“等我像厂里老工人一样熟练时候,我想我能挣到三千块呢。”

  去年,她的儿子考上了的大学,一年学费、生活费下来至少需要九千元。儿子离家的时候,夫妻俩给儿子多塞了几百元。而今年的新学期,夫妻留给孩子的生活费也变成了一万多元。

  去年,陈良顺的儿子陈凌凯在汉中注册了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在淘宝、京东等线上平台运营自家的藤编系列产品。

  因为它绿色环保,而且很天然,很受人们的欢迎。藤编制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这个指尖上的舞蹈,得到了肯定。

  在黄官镇,像李小燕、刘玉平这样跟藤编结下的人很多。他们用勤劳和坚守,使得藤编这个手艺得以传承下来。从硕果累累的收获到钱包鼓胀的欣喜,从收入稳定的喜悦到日子安稳的满足美好新生活的模样,让农家人喜笑颜开。

  在南郑,藤编并非唯一的手工编织技艺。藤编、棕编、竹编、手工艺品编织、扇编技艺,合一被称为“五编”。

  作为南郑区的传统产业项目,具有市场需求大、投入成本少、就业门槛低、吸纳人员多、工作方式灵活等特点。

  为此,南郑区整合资源,不断搭建平台,发挥优势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贫困劳动力灵活就业。并相继出台专项扶持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给予资金支持和补。借助产业引领。并采用“企业++贫困户”的模式,整合财政扶贫产业发展资金,鼓励支持贫困群众以入股产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体组织等形式,通过发展手工编织产业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稳步脱贫,成功探索出“让百姓靠手艺挣钱,用非遗推动精准脱贫”的新子,助贫攻坚“快车道”。

  11月22日,南郑区新集镇许营村村委会院内,村民在南郑区首届“五编”大赛的“竹编”项目决赛上展示技艺。

  今年11月,由南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文广局主办的南郑区首届“五编”大赛拉开帷幕。通过这一系列大赛,让当地的民间传统技艺得到更多认可,得到传承并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带动更多劳动力居家灵活就业,奋斗幸福生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