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疫苗”展现的中国式义利观
“中国疫苗是隧道深处的一道光”“中国向世界各国公平提供‘人民疫苗’”……近段时间,中国疫苗在海外圈粉无数。不少国家领导人深表谢意,当地民众也竖起大拇指点赞:“相信它就好了。”
中国疫苗出海何以好评如潮?既因为质量可靠安全性有效性过关,更在于“中国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让人心安。疫苗被视为人类战胜疫情的希望,但同时又被严重政治化、不公平化。放眼全球,一众发达国家通过插队、抬价、走后门、限出口等等方式超量囤积疫苗,有国家抢购的疫苗可供本国国民接种5次,而反观广大发展中国家,基本是买不到、用不起,近70个中低收入国家90%的人口在今年内无望接种。对外唯我独享,对内唯富优先,一些发达国家内部的疫苗接种安排也乱成一锅粥,“种族歧视”“富人插队”等乱象层出不穷。围绕关键物资分配的种种不公,乃至以邻为壑、扯皮互撕,拖慢了全球抗疫的整体效率,也让人们看清了当今世界异常残酷与“丛林”的一面,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甚至感慨,“世界正处于灾难性道德沦丧边缘”。
面对疫情,没有哪个人或哪个国家是一座孤岛,团结合作才是全球抗疫的正道,也是中国一直以来的主张。疫情发生之初,中国就第一时间向世卫组织分享病毒基因序列信息,发布数版诊疗和防控方案,译成多语种与各国分享;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国派出30多支医疗专家组,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地区组织提供医疗物资援助;疫苗问世后,中国不仅向数十个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还将给国际“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提供1000万剂疫苗,主要用于发展中国家急需……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在关键时刻的作为,展现出的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从这个角度看,世界对中国疫苗的“信任票”,是投给“安全”,更是投给“担当”。
一个国家是否值得信任,对本国国民负责与否,对国际社会负责与否,归根结底都要在事儿上见。不同国家不同的抗疫抉择,背后是截然不同的义利观。对内,中国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对外,中国将“义”置于重要位置,反对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强调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从积极主动承担世界维和任务,到通过“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发展机遇,再到如今向应对疫情能力薄弱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中国“以义为利”的理念是一以贯之的。基辛格曾在《世界秩序》中写道:“评判每一代人时,要看他们是否正视了人类社会最宏大和最重要的问题”。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国在以惊人毅力魄力战胜自身困难时不忘雪中送炭、扶危济困,这种“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今天处于艰难困顿中的世界来说,无疑弥足珍贵。
历史也一次次证明,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唯利至上”往往事与愿违、得不偿失。此番疫苗分配就是最好的例证。美国东北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假如全球最早的30亿支新冠疫苗中的三分之二被发达国家占有,那么疫情导致的死亡人数,将比疫苗在各国间平均分配多出一倍。兰德公司则预测,如果最低收入国家无法获取疫苗,即便其他国家都实施了疫苗接种,全球每年的经济损失依然可能高达1530亿美元。可见,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战胜疫情,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获得免疫。无论是从科学角度看,还是于经济利益计,“疫苗自私”都是极其短视的做法。这不仅会拖全球抗疫后腿,还将在不同国家和群体间人为制造“免疫鸿沟”、加剧“发展鸿沟”,给世界带来更大的风险。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某种程度上,这是人类共同战胜疫情的密钥,也是世界能够走向美好未来的关键。
- 标签:三角牌电磁炉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