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疫情流调信息安全关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流调”一词频频进入公众视线。流调即流行病学调查,是指疾控人员对病例暴露接触情况、活动轨迹、就医情况等展开的调查,能够为判定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措施及划定消毒范围等提供依据。
最近一段时间,北京、上海等城市流调报告出现变化:新增确诊病例流调报告中隐去了病例的性别、年龄、籍贯等个人信息,以涉及区域和场所的信息披露为主。这种“只提轨迹不提人”的方式,体现了对个人隐私的尊重,有助于减轻病患及家人压力,同时也可有效保障公众知情权,值得点赞和提倡。
流调信息包含重要的个人信息。据报道,自去年11月以来,一些地方已出现多起流调信息泄露事件,引发网友对流调信息安全性、可靠性的担忧。比如,有病例的个人和家庭信息被发布到网上,导致个人隐私曝光;有的人饱受网络谣言困扰,名誉权受到侵害;有的不断接到骚扰电话和侮辱短信,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些行为不仅干扰了正常的流调和防疫工作,也对确诊患者造成了二次伤害。那些散布谣言、侵犯他人隐私、侮辱他人的行为,则可能因触犯相关法律法规受到惩戒。不久前,某医院医师因故意泄露流调报告内容,侵犯他人隐私,导致不良后果,被行政拘留5天。类似案件令人警醒。
流调信息是如何泄露的?一些泄露流调信息的行为人可能未必存在“恶意”,他们或是想提醒周围人注意防护,或是本身缺乏法律意识,无意中泄露了他人隐私。这意味着,仅靠惩戒的方式,还不足以达到最理想的隐私保护效果。流调信息泄露,一方面是由于流调涉及个人基础信息、病情健康信息、社会关系信息、行为轨迹信息等多方面内容,涵盖范围广、参与人员多,增加了信息泄露风险;另一方面,流调从现场调查、信息收集,到信息传递、分析,再到信息发布,流程多、环节复杂,容易出现信息泄露的“缺口”。因此,堵住流调方式和程序上的漏洞,进一步完善规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
流调工作专业性强,对精细化程度要求也很高。这里的精细化,不仅包括更细致的现场调查、更精准的信息追踪、更科学的信息分析,也包括在收集、传递、处理、发布流调信息时,兼顾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同时,还要对参与流调的人员进行系统、专业培训,增强其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人员流动频繁的社会中,既要最大限度掌握确诊患者的暴露史和行动轨迹,又要保证相关信息在合理范围内流动、使用,考验着基层治理的“绣花功夫”。流调报告只列举若干涉病例的公共场所,不提病例的性别、年龄等个人信息的做法,不失为降低隐私泄露风险的有益尝试。把流调每个程序、环节设计好、制度化,把可能存在的风险想清楚、规避好,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流调工作的效用。
流调工作遇到的问题也给人以启示。近年来,从人脸、指纹等生物信息被过度收集,到手机应用软件窃取用户个人数据,再到信息泄露引发侵权、欺诈案件……事实证明,在充分挖掘数据价值、享受便利的同时,必须把用户的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无论哪个行业和领域,无论将数据和信息运用在什么地方,都必须明确相应的规则和限度,既不能过度收集信息,也不能随意滥用数据。
当前,我国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不减,扎实做好流调工作是应对疫情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流调的程序与规则,我们才能在有效阻断病毒传播的同时,及时阻断信息泄露的传播链条,保障好群众切身利益。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9日 07 版)
- 标签:罗贯中的资料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