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性爱生活  性爱宝典

台湾写真:有一头海牛叫“小贺”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9-1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新社彰化9月16日电 题:有一头海牛叫“小贺”

  中新社记者 邢利宇 杨程晨

  如果来到台湾彰化县芳苑乡普天宫附近的蚵田,在几头海牛中间看到一头样貌出众的,那没错,它的名字叫“小贺”。

资料图为拉车入蚵田的海牛。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资料图为拉车入蚵田的海牛。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

  到海边采蚵是近年台湾新兴体验式旅游项目,或乘船或坐电动三轮车。乘坐慢吞吞的海牛车、一步一摇到潮间带采蚵,全台只有芳苑这一处。

  如今,这里的海牛只剩七头。

  “不是所有的黄牛,都适合当海牛。”被称为“阿水”的魏清水是小贺的主人。他说,芳苑海牛从品种上讲都是台湾黄牛,但成为海牛,还需要不怕海水、不怕人、不怕噪声,也不能是急性子,“个性太强的牛是不行的。”

资料图为拉着游客的海牛车。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资料图为拉着游客的海牛车。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

  小贺是典范,常作为“公关牛”应接要客。尽管如此,在“上班”路上,它常常不很情愿,下班倒是步伐轻松,不用牵,自顾自地往家走。

  “生态旅游就是这样顺应自然,坐一段牛车,再下来陪牛走一段。”魏清水说。

  2001年,因为要照顾阿嬷,在外打拼的魏清水回到家乡,只能四处打工。直到2007年,他敏锐地将“海牛采蚵”和生态旅游结合在一起。

  “发展海牛观光,对当地人来说,既陌生又怕受伤害”,魏清水说,初期根本没人看好,只能单打独斗。

资料图为芳苑乡潮间带的蚵田。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资料图为芳苑乡潮间带的蚵田。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

  在潮间带的“黑土地”上采蚵、剥剥洗洗,然后就着蚵田现烤现煮现吃;抓螃蟹、挖文蛤,还有澳大利亚小燕鸥在头顶飞来飞去。这一体验行程推出后,经网络快速传播。

  至2014年,来此体验的游客从每年几百人次逐渐成长到近两千人次。随着当地更多业者加入,至2017年游客已攀升到每年两万到三万人次。

  但是,危机也出现了,用魏清水的话就是“牛慢慢不见了。”芳苑的海牛,从他回乡之初五六十头,到2014年剩下19头。魏清水推动建立了以保护海牛为目的的“牛牛安养之家”。

  尽管如此,“芳苑海牛搬运采蚵”2016年成功申请为彰化县无形文化资产时,海牛只剩13头。

  从前,台湾有潮间带的地方,就会有海牛拉车去蚵田。随时代变迁,潮间带或被工业开发,或因环境变化需改用船只。各地海牛逐渐消失。

  芳苑海牛大幅消减,原因也大致如此。当原有牛只老去时,人们选择换成高效的电动三轮车。只剩下无力跟随时代步伐的阿公们(老爷爷),还在零星养牛。

  据魏清水估算,海牛采蚵观光项目为当地养蚵业者增加约30%的收入。但这一收入还不足以“赚到让人们不得不想养牛”的程度。也很少有人像魏清水一样,有努力保留文化遗产的使命感。

  十二年里“使了很多傻劲”的魏清水又独自站在了力挽颓势的前沿。

  “如果我不做,大家还会知道台湾有海牛文化吗?”带着这样的坚持,五十多岁的魏清水今年在名片上新加一个头衔“芳苑海牛学校创校校长”,要通过合作社机制,吸引年轻人回来养牛。

  目前,已有一头小牛在海牛学校出生,两头外地新牛可随时加入。此外,他还力推芳苑牛文化节。

  “‘海牛采蚵’是台湾的‘活古董’,不能让它没了。”魏清水说。一头海牛,真正投入工作的时间是两岁到十五岁。小贺今年两岁半,未来它应该不会孤单。(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