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被划22年第一个突破性禁区作家【2】
章永麟身上有张贤亮自己的影子吗?显然是有的,别的不提,单是那本《资本论》,说是影响了张贤亮一生的书也并不过分。
1954年,18岁的张贤亮在读高中,因为是资产阶级家庭出身,他在学校里备受。毕业前,老师找到张贤亮说,学校里常丢东西,查不出是谁,“你帽子多,多背一个也无妨。”为了保住读书的机会,张贤亮答应了,结果换回的是被学校的命运。接着,为了给“新”建设腾地方,1955年7月,张贤亮和家人“移民”到甘肃,两年后,他被划为,开始了长达22年的农场生涯。
农场下雨出不了工的时候,张贤亮就一遍遍地读着《资本论》。那些年,他手头就这一本书,进农场带的其他小说、唐诗宋词统统都被了,只有这本书没被,多亏了作者名叫马克思。
张贤亮后来将《资本论》称为是自己过程里的重要因素。而他口中的“”为他带来了作品《我的树》,以此比喻释迦牟尼在树下七七四十后悟的道。
因为写作,张贤亮的作品被当时的一位老干部发现,他摘掉帽子的事情才终于有机会往前迈了一步。在经过了上世纪80年代几本小说的超级畅销大卖后,张贤亮不再专注于写作,选择了从商。
张贤亮并不避讳自己的创作在上世纪90年代处于休眠状态,他称自己是“华丽的转身”,从文学跳入市场,用此前获得的70多万版税办起了影视城。那会儿他在想,能搞什么第三产业?想啊想,想到了时的南梁农场,那里的荒凉恰好适合拍电影,于是谢晋的《牧马人》、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冯小宁的《红河谷》,这个地方几乎成了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外景拍摄地。
张贤亮的影视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自己事后回想,却说中间很曲折,个人对抗无序的市场,很累。“如果说我的文学创作是‘平面文学’的话,那么我经营的华夏西部影视城就是我的‘立体文学’。”
但是不论是“立体文学”还是“平面文学”,张贤亮似乎都不把这些当作自己人生的主业。他曾说“文学啊,就是我一生的副产品而已。影城也是。你说主业是什么?快乐,追求快乐,创造性地追求快乐。”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在银川生活?这完全是因为我年轻时无法选择。重获后去过很多地方,美国呀法国呀,多繁华的地方都体验过了,但觉得只有在这里才,所以叫福地,常重要的,所以,在我居住的小土屋内,挂着四个字福地。
我已经到了写自传的年龄。我的一生,你说是传奇也好,实际上折射出中国的一段历史。我很喜欢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一个弱智的人,美国几十年的历史都在他身上发生了。
我身上集中了、、犯、书生、英雄、作家等各种人的特性,我就是一个复杂的中国人的代表。即使我再被,我也知道曾经辉煌过,历史上、中国文学史上永远不会抹掉我这一笔。
习致信孔子学院李克强 公平竞争市委戴草帽暗访王思聪被带走调查广东登革热疫情作家高考作文29分财产信息联网查税9省国庆景点不涨价广州街心遮丑墙印度总理访美遭传唤少年打车拿棉被日本游泳名将偷相机国内快递对外资中国最小黑客富婆公示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