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性爱保健  中医保健

药王孙思邈为何能享百岁之寿?艾灸功不可没! ​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6-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万物生长靠太阳 艾灸养生扶正阳

三岁五岁常艾灸 感冒发烧不会有

二十三十常艾灸 青春活力天天有

四十五十常艾灸 真元阳气常拥有

六十七十常艾灸 耳清目明黑发有

八十九十常艾灸 健康长寿到永久

我们时常讲针灸,其实是针刺和艾灸两个治疗方法的合称。但社会上往往混淆针灸这一概念,认为针灸就是针刺了。针刺有卓越的治病功效,路人尽知。岂不知,艾灸亦有极为神奇的效果。

药王孙思邈极是重视灸法的,他说,“凡人居家及远行,随身常有熟艾一升。”意思是说,要随身带些精制的艾绒,以备养生保健之需。民间盛传的“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养生理念,就是唐代药王孙思邈留下的,其本人也是灸法养生的实践者。

据唐史记载,这位神医在中年之前并不是很健康,完全可以用体弱多病来形容。“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是孙思邈的真实经历,一代神医居然也曾因疾病缠绵而倾家荡产。到了唐太宗年间,孙思邈应召入宫时年逾50,太宗观其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竟皆如少年一般,感叹道:“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

为何以多病之身反而能享百岁之寿?历史上已经做出了无数总结,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孙思邈非常重视日常养生之法,尤其注重艾灸的养生功效。唐史记载:孙思邈在中年之后,经多方研究证实了艾灸的养生祛病功效,开始经常使用艾灸为自己调理身体,最常作用的穴位就是“足三里”。

也正是因为长年累月的使用艾灸进行养生,因此到了90多岁这位神医仍能“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年过百岁之后还可精神充沛的著述立说。

孙思邈一生著书80余部,在后期的多部医学名著中极力推崇灸法,他的灸法养生理念也一直被历代医家视为金玉良言并流传至今。《千金要方》中就指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清乾隆年间,一位名为王芷庵的御医总结孙思邈的艾灸术及历代灸法良方,并结合祖传灸法,最终创出历史上最完善的艾灸养生法,乾隆皇帝因深感此法的养生祛病,延年益寿之功效,御笔赐名为“太和悬灸”。

足三里到底在哪里呢?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也就是说:将膝关节弯曲成直角后,从外膝眼往下量4个横指的距离,再从胫骨前嵴向外侧量1个横指的距离,即可找到此穴。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

古人云:"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说的是使用艾灸进行自我调治。

中医理论认为,艾灸补气助阳,温益脾肾,能使人体元气充足,精力旺盛,抗衰延年。长期施灸保健穴位,还能够达到调和阴阳,健脾和胃,固本培元,补中益气,强壮全身,祛病延年的效果。

每当二十四节气之时,要灸一下关元或者气海穴。人感天地之气而生,必然受天地之气影响。节气对天地气机的变化极是剧烈,此时当温灸下丹田以固根本,可收养生之妙用。

凡遇三阴证必用灸法,三阴症指的是邪气内客三阴经(包括太阴、少阴和厥阴)所发生的症候群。一般来说,疾病在阴证阶段,多反应为里、虚、寒的证候,属于病邪由表入里,正气渐衰的阶段。

查《伤寒杂病论》一书,医圣多喜灸少阴肾经之太溪穴,足厥阴肝经之太冲穴,再加上具有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的气海、关元等穴,常可散寒湿、益元阳、挽回厥逆。

大病必灸才能真正痊愈。大病指的是久年不愈,反复发作之病。此类病证之所以反复难愈,主要是人体正气不足,无力祛邪外出,因此,正邪交争而成缠绵之势。如果能及时温灸以助正气,则可能收以全功。

当年华佗治疗曹操的头风病,一针即痛止,但反复发作。后来曹操仍是死于头风病。孙思邈认为,这是因为当时华佗故意没有用灸法。他说:“学者不得专恃于针及汤药等,望病毕差。既不苦灸,安能拔本塞源,虽有药饵,诸疗之要当以艾灸为良。”明确地肯定了灸法治疗疾病的巨大作用。因为主宰人的生命活力关键在于阳气。

艾灸为扶阳之大法

常常听人提到要补阳,壮阳,扶阳,那么究竟什么是阳气呢,它和肾气是一样的吗?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为什么要补充阳气呢?

首先我们应先知道何为气?气是构成世界物质的本源,人体的气充斥于全身无处不在,按分布及特点不同,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五气,这些都统称为阳气。

阳气对人体起到温薰脏腑,濡养筋骨的作用,就如阳光普照万物,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茁壮成长。阳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正常代谢所具备的能量,人一生的阳气是由弱变强再逐渐衰减枯竭的一个过程。阳气足则体健,阳气弱则体衰,阳气竭则身亡。因此,阳气决定着人的健康与生命。

现代人由于工作及生活的严重压力,或其自身所有的不良嗜好,经常会出现浑身无力,精神疲乏,失眠健忘,脾气暴躁等亚健康状况,甚至有的女性不到四十便提前进入更年期,这些疾病都是由于阳气消耗过度所致。艾灸是最好的补阳之法。

常灸七个“补阳”穴

万病皆损于阳气!现代人大多阳气不足,所以造成百病丛生,甚至身患重疾。

艾灸作为“天下扶阳第一方”,常灸,不仅治百病,还能治大疾。

补充一点,让大家知晓常灸这七个穴位,小病没有、大病无妨。这七个穴位就是:百会、中府、神门、中脘、足三里、涌泉、至阳。

1

百会生“头阳”

当一个人的头阳亏虚时,就会经常头痛、眩晕、精神不振、多梦易醒等症状。按揉或者艾灸百会,就能产生阳气、醒头目。

穴位查找:位于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位于帽状腱膜中,为督脉要穴。

艾灸作用:百会穴为升阳大穴,凡下陷类症状,如脱肛、阴挺、久泻久痢皆可艾灸此穴;艾灸百会能打通阳经,充盈脑中阳气,即“升阳举陷”。

百会穴艾灸时,最好是直接灸。如用艾条灸,则推荐灸道堂的雷火神针,先雀啄灸,再定点灸,升阳很快。很多人用灸道堂雷火神针灸百会时,会感觉气从顶出。

此外,艾灸百会对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2

中府穴生“肺阳”

当一个人肺阳不足的时候,常表现为呼吸不畅,胸闷气短,咯痰清稀,易感冒等症状。治疗应振奋肺中阳气,可定点灸或悬灸中府穴,此穴能有效补充肺中阳气。

穴位查找:两手叉腰,找到锁骨外侧端下缘有个三角窝,由此窝正中垂直向下,下一肋骨即是。

艾灸作用:中府穴为肺经首穴,脾、胃、肺合气于此穴。为肺脏之气聚积之处,位近肺脏,内通于肺气,故有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宣肺平喘之效。又因中府穴与足太阴脾经交会,故还有补气健脾的功效。

3

神门穴生“心阳”

当一个人心阳不足时,会经常感觉心悸怔仲,咳喘心闷,形寒肢冷,失眠多梦,并伴有纳呆少食,中下肢水肿等症状。这个时候就应该振奋心阳,每天用艾灸刺激神门穴20分钟。

穴位查找:神门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艾灸作用:神,与鬼相对,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所以但凡心痛、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都可以艾灸神门穴。艾灸此穴能交会心肌气血,振奋心脏的阳气。

4

中脘穴生“胃阳”

当一个人胃阳不足的时候,就会经常感到胃脘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伴有泛吐清水,或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等症状。如果有这种情况,就应该经常艾灸中脘穴,可温胃补阳。

穴位查找: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艾灸作用:中脘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等症。艾灸此穴能补充胃中阳气,促进胃动力,改善消化功能。但要在饭后1个小时后灸。

5

足三里穴生“脾气”

当一个人脾阳不足的时候,就会显得唇淡、面色萎黄,还经常头晕、食量不大、不消化、腹泻、四肢不温、容易倦怠等。这时候就要常灸足三里穴,可温补脾阳。

穴位查找: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四横指)。

艾灸作用:艾灸足三里穴可燥化脾湿,生发胃气。能温补脾阳,增强体力,延年益寿。对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都很管用。足三里两侧都要灸,每穴每次10-30分钟。

6

涌泉穴生“肾阳”

当一个人肾阳亏虚时,就会经常出现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伴有五更泻、浮肿、尿急、夜尿频多等症状。经常艾灸涌泉穴,则能补肾温阳。

穴位查找:涌泉穴位于脚底心,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脚趾的趾缝纹头端与脚底连线的前三分之一的凹陷处)。

艾灸作用:艾灸此穴,能激发肾经气血,补充肾中阳气。很多人有足心热的症状,就应该经常艾灸涌泉,因为涌泉穴能散热生气。此外,涌泉药物敷贴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7

至阳穴生“背阳”

当一个人人的背部阳气不足时,常有背部凉风感,肌肉僵硬,后背发紧等症状。那么艾灸至阳穴可增强背部阳气,这种症状就会极大缓解。

穴位查找:至阳穴位于背部中央,肩胛骨连线的中点,刺激至阳穴有振奋阳气,疏通经络的功效。

艾灸作用:至阳穴为督脉经阳气隆盛之处,艾灸此穴有振奋宣发全身阳气,疏通经血、利湿热、宽胸膈、安和五脏、补泻兼施之功。

,科比绝杀开拓者,男生最抵抗不了的亲亲,se678 http://www.cityruyi.com/lm-2/lm-4/2183.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罗灵戒,双色球中奖新闻,查理九世21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