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摄进入“形态标准化”普及阶段,CCM市场规模增长之下的供过于求
消息 调研机构Yole Developpement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CCM(摄像头模组)销量较2019年大幅增长10.4%至54亿颗。该机构指出,虽然智能手机市场销售受到芯片产能短缺问题影响,但在多镜头设计已广泛应用于各级手机产品中的拉抬下,2020年全球CCM产业受到的影响并不算大。
诚如其所述,近年来智能手机采用多颗摄像头(3摄/4摄)已经极为常见。甚至一些千元价位段的品牌机型这两年也开始搭载这类设计,由此带动了市场对相关零部件的需求。
不过有行业人士指出,虽然整体的需求量大幅增长,但不同价位段的终端产品所采用的模组设计、用料都有很大差异,CCM的产品单价也参差不齐,并不是所有厂商,都能因为量的增长而实现获利。
多摄像头“四处泛滥”
回顾一线品牌近年来在影像方面的创新,几乎不再以增加摄像头数量为卖点,而是切换到通过组合不同功能的摄像头实现更多元化的影像效果,例如:较为热门的3D感知、AR、潜望式光学变焦等等,抑或是加强对软件算法、ISP芯片的开发。
与此同时,终端品牌开始将多摄像头的设计更大面积的普及,向自家中低价位的机型辐射,将高端、旗舰机之前主打的卖点向下延申。不过显而易见的是,现阶段多摄像头的普及还停留在“形态标准化”的阶段,除数量以外,多摄在造价、功能、效果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从供应链了解到:“现在多摄模组的价格区间跨度很大,最贵的能够做到几十甚至是上百块美金,最便宜的可能15美金左右就能买到,这个价格还只是针对品牌机型而言。如果是在白牌市场,应该能看到15美金以下的产品。”
众所周知,CCM在很长时间内都存在非常激烈的价格战,因此像13M及以下的产品绝大部分价格都很低,最普通的13M CCM产品单价基本在5美金以内。可想而知,8M/5M2M的价格更低。
上述供应链厂商谈到:“对于很多中低价位机型上搭载的多摄来说,真正的差异化卖点就是‘多’和性价比,功能、效果在其中所占权重很弱。正因终端客户对功能和效果没有太高要求,所以现在最常见的都是普通8M+5M+2M、或者13+8M+5M这类组合;而低像素CIS芯片作为CCM产业链中主要受到晶圆产能影响的零部件环节,就是手机和车载市场对这类产品需求量大增。”
由于上述提到的这类多摄对产品设计、制程的难度都大打折扣,就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的模组厂具备生产能力,市场需求量增加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
供过于求是常态
面对近两年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供应链却并没有十分乐观。
国内一家模组厂商告诉:“为了追求性价比方案,除了供应链在想办法,客户也在想办法,这样的多颗摄像头甚至可以不需要通过CCM组装。模组厂只需要交单颗模组给ODM/OEM厂商,由它们在整机组装时直接把三颗模组放到一起,这样做能明显降低成本,但也基本上就是做了一个‘摆设’。”
回过头来想,这类技术门槛极低的产品在出货和成本压力不断增加的终端厂商面前几乎毫无议价能力可言。
“近几年除了手机,包括笔电、汽车、安防等领域对于低像素摄像头产品的需求增长趋势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却鲜少有一线模组厂会回头去做这些产品,而是协助品牌客户不断开发新的差异化高阶模组。究其原因,就是模组厂在普通的低像素产品中的利润空间极小;除非一些特殊产品,像素低却具备其他功能。”上述厂商说到。
需要指出的是,综上所述并不是给所有生产低阶产品的厂商盖棺定论,如果能够在量产良率和成本管控上做到极好,工厂并不是绝对无法获利。
行业人士认为:“虽然是短期来看这类产品的需求确实存在,但消费电子市场的变化日新月异,比起局限于眼前的价格竞争,不如花时间精力找到适合企业的产品发展方向;虽然没办法与大厂在高阶手机市场争高下,但近年来不少新兴市场对于CCM的需求也明显提升,具备差异化的产品不仅能获得终端青睐且产品利润也远胜现在,这样的发展模式或许能更长久且健康。”(Lee)
,古璇,2017年10月里番,影音先锋手机版看片源 http://www.cityruyi.com/lm-2/lm-3/7737.html- 标签:,少儿教育加盟项目,下水道的美人鱼qvod,放荡的大学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
-
多摄进入“形态标准化”普及阶段,CCM市场规模增长之下的供过于求
消息 调研机构Yole Developpement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CCM(摄像头模组)销量较2019年大幅增长10.4%至54亿颗。该机构指出,虽然…
-
东芝真的会拆分吗?最大股东表示尚未决定
对于最近传的沸沸扬扬的东芝拆分事件,据路透社报道,东芝最大投资者Effissimo Capital Management表示,尚未决定是否支持东芝…
- 最新调研显示美一流AI人才缺口在加大
- 日拟经济安保法案 将审查排除中国产品
- 东风加快推进汽车MCU在武汉落地布局
- 股票代码“688230”,芯导科技拟公开发行1500万股
- 汽车厂商驶向芯片自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