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市场遭外资围堵 产学研用成突围之道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4-0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新网金华12月5日电 (见习记者 奚金燕)对于外资企业来说,医疗器械市场无疑是一个肥美的“掘金场”。近年来,外企通过不断并购本土企业实现扩张,并迅速垄断了医疗器械行业70%的市场。面对着外资企业的觊觎和强势扩张,国内企业显得“压力山大”,一场“鏖战”一触即发。

  “产学研用将成本土企业唯一的突围之道。”12月5日,在“2014年骨科新材料应用研讨会”上,中科院院士张泽、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白知朋、浙江省医疗器械协会会长黑振海等业内人士达成了共识:在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高峰到来之际,应集聚创新资源助推本土企业“突围”发展。

  外资把持医疗器械高端市场:国货和洋货三七开

  “现在整个国产医疗器械行业存在着四个特点,一是企业低小散,二是依旧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模式,三是经常重复生产,四是承受着外资企业的强势冲击。”发言伊始,黑振海就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国产企业的生存现状,“外资企业怎样在中国落地生根?就是凭借着技术优势疯狂吞,实现着行业垄断。”

  更让专家们痛心的是,医疗器械行业潜力大、前景好,但国内企业的产品却仍处在以“仿制”为主的阶段,外资企业控制了医疗器械行业70%的市场。大医院骨科医生临床使用的几乎都是进口产品,只有输液皮管、注射器等一次性耗材是国产。进口产品的市场垄断,也导致医疗器械设备价格居高不下。追溯“悲剧”的根源,专家们一致认为,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产学研用将是突围之道。

  产学研用是指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所进行的系统合作。

  “看过《青年医生》的人应该都对尤文肉瘤有印象,这是一个恶性肿瘤。”会上,白知朋以一个活生生的案例抛砖引玉,表明了产学研用的现实作用。他说,传统手术治疗尤文肉瘤就是切除病变椎体,用钛合金网笼代替原来椎体的位置,但这样容易出现椎体塌陷,椎间高度难以维持等情况,但就在两个月前,北京三院通过3D打印机制作出了“人工定制枢椎”植入病人,使人工椎体更加贴合了人体骨骼的生长。

  “这就是创新技术影响骨科医学的真实案例,只有不断创新、拥有独立知识产权、注重各个学科技术的交汇融合的企业才能获得成功。”白知朋如是说道。

  持同样观点的中科院院士张泽认为,本土企业之所以在外资企业的“扩张战”中节节败退,主要还是吃亏在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上,归根结底就是科学技术问题,“不从事研究的企业是走不远的,但还有一点,科研要为生产服务,也需要政府来做文章。”

  产学研用助推中小企业“突围”发展:反垄断山雨欲来

  事实上,为了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政府也一直在做文章。8月16日,国家卫计委释放出讯号:将建立主动使用国产医疗设备激励机制,首先重点推动三甲医院应用国产医疗设备。紧接着,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精准对接、精准服务”推动医疗设备产业做大做强。

  在政府的支持之下,12月5日,浙江大学——科惠医学材料研发中心在金华揭牌成立。科惠医疗的前身是金华市计算机研究所,主要以生产骨科医疗器械为主。在业内看来,骨科器械是外资收购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最大的突破口,国内骨科器械排行前五的企业有两家已被外资收购,目前他们还觊觎国内更多的骨科器械企业。

  “科惠不会卖,不会卖的原因是,科惠核心团队的思想是通过研发做适合中国人的骨科产品,不靠外国进口产品来植入,而且公司每年销售额也都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科惠医疗董事长方明如是说道。然而在这个“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竞争时代,要想不被吃掉,科惠只能更快更强,时机就在眼下。

  近年来,科惠一直致力于“材料革命”,希望在骨科植入材料表面的涂层上、新的应用方面进行一些创新,实现弯道超车。然而,骨科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国内单个企业无论是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难以完成大规模的研发和生产,更遑论实现变革,很显然,浙大雄厚的科研力量注入无异于“雪中送炭”。

  身为浙大教授的张泽院士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科技要转换为生产力需要依靠企业,而企业做大做强也需要科研力量的推动,产学研用必定能实现“1+1>2”的效果。张院士透露,接下来研发中心将进行一些以企业为主的创新研究,如植入材料表面处理的改进,可以想象,新技术的成功,也将提升产品的质量,降低老百姓看病的成本,将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