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标准智能化残疾人证北京首发
本报讯(记者 孙奇茹)昨日,首批遵循“北京通”标准的智能卡——中国残联智能化残疾人证在北京发放。市经信委为本报记者独家解读时透露,“北京通”并不是一张实体卡片,而是提供政府公共服务和实现个人信用管理的集合应用。目前,为市民提供政府公共服务的27种卡已经具备整合的技术条件。
身份证、社保卡、水电卡、公交卡、残疾证、健康卡……在一座城市里生活,一个人手中能数出多少张卡?市经信委透露,北京市目前已经发行社保卡1500多万张,市政交通卡7000多万张,各医院自行发放的就诊卡超过1亿张。在现有格局下,将各种功能统一到一张市民卡上难度非常大,因此“北京通”改变思路,“以号代卡”,为整合进“北京通”的市民服务卡都生成一个唯一号码。未来,市民只要记着这个唯一号码,即使不带实体卡片,也能在各个部门享受“无卡服务”,最终解决多卡并存的问题。
昨天,中国残联发放的智能化残疾人证,就是“北京通”的其中一种应用。除了智能残疾人证,市民政局过去向高龄老人和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发放的养老助残券,也将从2015年起变成遵循“北京通”标准的智能养老助残卡。今后,更多政府服务部门的新卡发放时,会陆续支持“北京通”标准实现信息互通。
种类繁杂的公众服务功能集合在一张卡上,技术上如何实现?市经信委负责人介绍,在一张符合“北京通”标准的卡片里,其芯片中写入了北京通、交通、医疗、社保、金融、自主区这六个“分区”,不仅能够保证各种公共服务领域的信息和应用在同一张卡片上记录使用,还能写入图书馆出入证、企事业单位工牌等个性化的内容。以后,凭一张北京通卡出入单位、公交、医院、银行的场景将成为现实。
“北京通”除了对身份、学历、专业证书、从业资格证书等静态信息进行电子化处理外,还将建立个人诚信档案,记录一个人生活、工作中的诚信情况,并与其所能享受的公共服务相挂钩。根据其行为,信用越好,市民所享受到的服务越多、优先级越高、成本越低。反之,享受到的服务越少、等待时间越长、成本越高,甚至无法享受到某些增值服务。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