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政策暖风频吹 私募大佬“恋上”民营医院
“挂号10天,看病10分钟”,曾有媒体这样形容我国医疗市场供求状况,显示出我国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医疗体系,已经难以满足国内膨胀的医疗服务需求。此外,民营医院发展缓慢,公立医院效率低下,成为我国医疗领域长期面临的难解之题。
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发布的《民营医院蓝皮书:中国民营医院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民营医院已经发展到10166所,比2012年增加1302所,同比增长了14.69%。
近年来,政策对于社会办医有逐渐放开的趋势。今年初,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被视为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业的大门正式打开。
在这种背景下,资本市场中的各路资金自然不会错过。操作灵活、嗅觉更为灵敏的私募基金,自然也是闻风而动。适逢《每日经济新闻》报社主办的“2014中国(贵阳)医疗改革资本论坛”于6月26日~28日在贵阳举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特邀请德传医疗基金董事长姜广策、上海鸿逸投资总经理张云逸以及海润达资本总裁仇天嫡等几位私募行业精英人士,讲述投资医疗改革股的心得和机遇。
政策开闸带来机遇与挑战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2013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年1月9日,《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出台。
NBD:政策暖风袭来,各位如何看待社会办医的放开?社会办医开闸的消息越来越密集,多个政策连续出炉是否预示着社会办医的春天即将到来?
姜广策:目前,我国医疗服务领域还存在着许多复杂问题,比如医患矛盾、看病难和看病贵等。这些问题的核心,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老百姓的医药服务需求蓬勃发展与现有的优质医疗资源严重不匹配,老百姓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尽管我国医疗服务行业还有很多问题,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机会。从具体发展路径上说,我国民营医疗机构或者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行业,现在只有两个方向是相对比较容易成功的。首先是具有专业化服务的特色专科医疗机构,另一个是做高端医疗服务。此外,还可以注意一些公立医疗机构还没开展的一些领域,如月子中心等,这些都是值得关注和投资的。对于综合性的医院或者医疗集团,我们同时可以关注,但是我们要注意医疗机构的地域分布情况,如果这些民营综合性医院建立在公立医疗机构分布薄弱的地方,是可以去做的,但是如果是在上海、北京等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的一线城市,再去设立综合性的医院是有困难的。
仇天嫡:医疗行业应该说是一个朝阳行业,但行业存在的问题是,政策一面鼓励民营资金进入,一面又在打压药价,提高医疗服务费。药价往下打压,对于制药公司来说是利空,而对于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来说又是利多。
民营资金进入也是有问题的,因为如果民营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不高的话,那么看病的人就会减少,赚钱的效应就会降低。我们可以看到,地方性的较差的医院,就没人去看了,像一些大病,很多人会选择去北京、上海,因为小地方的医院没有能力和设备来治这些病,所以说民营资金进入,也没有那么简单。
不过整体来说,国家鼓励民营资金进入,说明我们国家的医疗服务还是比较缺少的,因此目前的需求还是很大,对这个行业我们还是很看好。
张云逸: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社会大众对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市场对医疗需求的增长是十分迅猛的。长期以来,我国医疗服务的供给十分短缺,特别是三甲医院等大型医院,甚至一些县级医院的床位长期以来都十分紧张。
另外,我国医疗服务也存在结构性问题,“大医院看小病”的现象在我国广大地区长期广泛存在,这就使得原本提供高等级医疗服务的大型医院的医疗服务供给更趋紧张。总的来说,无论从总体还是结构上,我国现有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那么如何解决“大医院看小病”的现象?医疗的供给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不可能像其他项目上马就能启动,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变革,其中的关键是推广全科医生制度,使得全科医生可以有能力医治一些人们日常发生门类繁多的小病,从而保证人们医治难度不大的小病可以在附近的小型医疗机构诊治。
民营资本偏好走专科道路
◎对于民营资本涉足医疗服务领域,目前有两种途径是大家比较公认的,一种是参与公立医院改革,一种是走专科连锁路线。在公立医院改革方面,目前存在较多难题,人才、学术都有较大障碍,而专科连锁则涌现出了一些不错的企业和雏形。
NBD:在资本投资领域,民营资本走专科道路更好,还是走公立医院改革?两个方面都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投资热点?
姜广策:目前来看,民营资本还是走专科医疗要好些。因为公立医院改革牵涉到很多具体的政策,比如医保的结算等。我认为投资的热点可能就是上面所说的眼科、口腔还有月子中心,都具有投资价值。而参与公立医院改制有一个先决条件,要有足够的专家资源,或是医学资源。我不太看好单一的医药企业去收购一些公立医疗机构,然后进行改革。
我们可以参考北大医药,它背靠北大医学中心,有充分的医学专家资源可以为他提供各方面的服务。我认为拥有这样资源的企业,参与地方公立医院的改制,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总的来讲,要想在公立医院的改制中分得一杯羹,除开资本因素,拥有相应的资源配合也是极为重要的。
仇天嫡:医疗改革涉及到很多政策,确实不那么容易一下子改变过来。我觉得整个医疗服务来说,对于这些民营医院,走市场化道路肯定会快一些,公立医院肯定会走得慢一些。但是现在大量医疗水平高的人还是在公立医院里。
专科医院确实是一个发展方向,但是要有盈利效应,要赚钱,才能成为一个良性循环,这样才能请到更好的医生,才能买到更好、更高端的医疗设备,才能提高这个专科医院的水平。不赚钱的话就走进了一个恶性循环,现在国家在治理药价,医院的赚钱模式也在改变。
张云逸:民营资本做医院一定要走专科医院的道路。首先,现存的医院人事体制、专家评审制度以及科研和专家制度根本没办法和大型公立医院竞争,其次,像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根本不会到民营医院去,即便去了,民营医院也养不起。并且,在大型医院工作对医生来讲是一项荣誉,而且国家会就医疗科研向大型综合性医院拨数目不菲的科研经费,私营医院通常很难拿到这些资金。因此,专科医院是一个很好的投资热点,有特色的专科在社会上形成口碑之后,是一般的综合医院没法比的。
投资角度的选择各有说法
◎2013年以来,医院并购热持续升温,其中,信邦制药表现抢眼。信邦制药是在A股市场中第一家通过发行股票来收购医院资源的公司。“信邦制药收购的医院有营利性医院、非营利性医院,如何对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进行估值、管理,这在A股市场是一个标杆事件。”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NBD:在社会资本不断涌入医疗服务领域的背景下,医疗改革无疑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那么如何参与医疗服务领域的投资?
姜广策:总体来说,我对医疗服务是抱着相对谨慎的态度。投资医院并不是一个能在短期内获得丰厚回报的事情。一个医院的成熟发展需要很漫长的一个过程。对于医药上市公司收购医院来说,我建议要谨慎。在相关领域的投资中,我们会着重关注公司的业务模式,它的业务模式要具有独特性。
仇天嫡:我觉得,从投资的角度看,像信邦制药这样的企业收购大型医院,我就看好它的管理、服务水准。专科医院的话,我也比较看好,它是一种细分行业吧,但是这几年我发现他们盈利情况不是很好,所以我们比较关心像信邦制药这样全面性的医院。
张云逸:长期来看,民营医院的前景还是很光明的。我们现在很看好医药服务和医疗器械,因为药的竞争很激烈。另外就是中药,因为好的中药材的量很少。对于一家医疗公司,我们更看重其独特性和有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强了,复制连锁就变得更容易。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