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张养老床位55万 居家养老是大势所趋
社区老年人低龄、高龄、超高龄到底有多少?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又有多少?老年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养老服务?市政协今天上午召开常委会通过建议案,呼吁尽快对本市近300万老年人进行功能分级,分类养老服务清单,为今后政府和社会组织按功能级别提供相应服务做好准备。
市政协调研显示,北京市进入老龄社会早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年,截止到去年底,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277.9万,超过户籍人口比例五分之一,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约46.6万,失能老年人约18万,占老年人口6%。老年人每天以400人、每年15万人的规模增加,预计到2020年户籍老年人380万,约占户籍人口的四分之一,人口抚养系数将达到50%,空巢老年人也将增加到老年人的一半。
据市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66.3%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生活能够自理或半自理,80%以上老年人有离退休工资或有子女提供费用入住机构;而无依无靠,不得不来的只占9.2%。
在过去3年82亿元的政府投入中,有68.8亿元用于机构建设和增加床位的建设补贴,占投资总数的84%。对于政府来说,包括征地、建设成本、人工成本等在内,每张床位实际建设成本约55万元 ,任何社会都无力负担让大量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成本,发展以社区为平台的居家养老服务是大势所趋。
市政协建议,应明确养老服务的工作重点,政府资金投入向社区和居家养老倾斜,按照96%人群生活在社区和家庭的基础数据,建立符合养老服务发展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增长机制,逐步实现资金投入与人口比例相协调。
具体措施上,市政协建议应着力养老需求的分类保障,尽快查清底数,对本市近300万老年人进行功能分级,为本市“十三五”规划打基础,为今后政府和社会组织按功能级别提供相应服务做好准备。
摸底应基于老年人的年龄、身体状况、经济水平、家庭构成等不同因素,按照产生的物质、精神、教育等不同需求,分类养老服务清单。可以采取专业化收集和常态化收集相结合、日常收集和定期收集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开展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研,社区设立采集点,可以电话、在线、微信多方式申报,对服务需求进行动态化管理和全程跟踪,通过评估后列出养老服务清单。然后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将养老服务纳入社会管理体系,通过网格化定位,以养老照料中心为平台,建立覆盖全人群的虚拟养老院。(孙颖)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