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控是病! 低头玩手机是对孩子的冷暴力
把手机带在身边,否则就心烦意乱,就会感到不适应;经常下意识地寻找手机,不时查看;总有“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当手机无法连线网络、收不到信号时,脾气也变得急躁。如果你有以上症状,多半就是手机依赖症了。千万别当笑话,手机依赖症疏远人际关系、亲子关系,使人变焦躁,安全感和幸福感降低……现代社会中,这是种病,得治!
每6.5分钟看一次手机,一天要看150次
手机控就是有手机情结的人,他们总把手机带在身边,否则就心烦意乱,就会感到不适应;经常下意识地寻找手机,不时查看;总有“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当手机无法连线网络、收不到信号时,脾气也变得急躁。
一个新型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或许能解释手机控们的以上症状。手机依赖症如何破解?记者采访了山东省中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张建新,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王旭,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理科郭公社,济南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师陈旭清等医生。
手机控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心理疾病,这种症状多见于比较孤僻、自卑、相对缺乏自信的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这种心理不适应状况出现增多趋势,易发于白领人群。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手机,无意识中让手机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一旦没有人发短信或者打电话来,心里就会感觉很失落,产生自我挫败感。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项科学统计,人们平均每6.5分钟就会看一眼手机,如果按普通人每天清醒时间为16个小时计算,那么人们一天要看150次手机。
一味依赖手机,会给很多人的心理和社交带来严重影响。朋友们在一起,全都低头不语,手机成精神寄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疏远了,在无形之中矗立起一座心墙。所谓的“远的距离是我在你面前,你却在低头看手机”,在通信方式越来越便利的当代,人们发现,手机却拉远了人际距离,使每个人陷入更深的孤独。
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心理学者探查手机对成年人人际交往影响的实验显示,手机对亲近度、沟通和交谈质量产生负面影响。研究人员在《社会与人际关系杂志》发表报告说,在面对面交谈中,手机会降低移情作用和人的理解能力,而所谓“移情”,在心理学中指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对方感受的能力。
此外,手机会让人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长此以往甚至会让人们患上类似“注意力障碍”的心理问题。
低头玩手机是对孩子的冷暴力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父母沉溺手机或许会影响亲子关系。波士顿医疗中心行为儿科学专家珍妮·拉德斯基带领研究小组观察带小孩在快餐店就餐的父母。统计显示,三分之一的父母在进餐过程中不时使用手机;73%的父母进餐过程中至少使用一次手机;超过15%的父母在进餐过程接近尾声时使用手机。
孙岩女士家有1岁的小宝宝。自从家里安上无线网络,孙岩和老公总忍不住打开手机刷微博、玩微信,卧室里、马桶上甚至看电视时也“机”不离手。孙岩说,孩子在边上闹腾,自己觉得无聊,也忍不住抱着手机上网玩,喂着奶她觉得无聊,也总惦记着玩手机,渐渐地,孩子似乎也对手机产生兴趣,看到父母玩手机就爬过去拼命抢,竟然学会了用手指在屏幕上滑来滑去。
孙岩坦称,玩手机时孩子来抢,自己通常会表现得不耐烦,过后想起来挺后悔。其实,父母患手机依赖症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郭公社说,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时候玩手机其实是一种“冷暴力”,是对孩子感情上的冷漠,当孩子有沟通欲望的时候,父母只顾玩手机,孩子就有被忽略的感觉,甚至认为在父母眼中,自己没有手机重要。为了弥补这种伤害,孩子可能以哭闹、乱砸东西等的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也可能用玩手机、打游戏等方式来自娱自乐。
拉德斯基等人的研究也显示,当父母花更多时间关注手机时,多数孩子变得焦躁不安,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引起父母注意,不过也有孩子“自娱自乐”的个例。英国《每日邮报》10日援引拉德斯基的话报道:“当看护者将精力高度集中于自己手中的设备时,就会忽视孩子,或是减少与孩子的互动。”而孩子在自娱自乐时,他们中相当比例的人也会分心关注父母的举动,以及想知道父母使用手机的原因。
“很多父母都没有认识到与孩子沟通交流的重要性,真正的沟通不是特意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进行的。”郭公社说,“单纯呆在一起但不去关注孩子,并不是真正的陪伴,家长要注意多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或者外出游玩参加活动。”
心理学家认为,在家庭教育中,长期遭受冷漠的孩子容易产生孤僻性格,不愿和别人交流沟通,心理不能健康地发展;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变得很冷漠,对他人也是漠不关心,甚至有可能成为冷暴力这个“接力棒”的传递者,尤其是他们在处理自己家庭问题时也可能出现障碍。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