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1.1万人次困难群众获商业保险医疗救助
“救助办法的政策性很强,居民来咨询办理,不能照本宣科念材料。”邓晓红说,她把10多页的政策文件读懂读透,烂熟于心,方便讲解细则。她还把相关的大病报销信息浓缩制成了一张表格。
“我丈夫患恶性肿瘤住院,他和姐姐家是同一个户口,如果他申请商业保险医疗救助,家庭收入怎么计算?”
“请放心,姐姐家的收入不计算在内。现在给您一份申请救助的程序指引,依照上面的内容提交材料。”
这是笔者近日在广州越秀区北京街都府社区的商业保险医疗救助服务点听到的一番对话。工作人员邓晓红正在耐心地为梁女士解读救助政策,并把申请人的身份信息、病情等情况登记在册。申请救助的网点设在了家门口,梁女士办理报销手续少跑了不少路。
邓晓红是广州市第一批26名民政医疗社区服务专员之一,最近刚上岗。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并通过资格考试,民政医疗社区服务专员分别进驻广州市26个幸福社区,在居民家门口为困难群众讲解商业保险医疗救助政策,帮群众跑腿办理救助报销手续。
救助金额已达220万元
广州市困难群众重大疾病商业保险医疗救助项目于去年12月12日启动。这项救助是由政府投入资金,购买中国人寿广州市分公司的专业服务,在社会医疗保险和政府医疗救助的基础上,对困难群众实施的重大疾病补充医疗救助,救助对象范围包括11类困难群众。
广州市政府向中国人寿广州市分公司一年投入约1500万元,相当于为全市近20万困难群众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救助对象在每一救助年度中获得的医疗救助累计限额为15万元。保险公司对资金实行专业运作管理,并获取合理运营收益;超出政府投入资金一定比例的风险,则由保险公司自行承担。
截至今年8月初,已有约1.1万人次困难群众成功申请重大疾病商业保险医疗救助,救助金额达到约220万元。
中国人寿去年底在全市各区设立了101个服务网点,符合救助条件的居民可以就近到任一服务点按规定提交有关资料,办理医疗救助费用报销。今年,广州市民政局和中国人寿广州市分公司又在市内的26个幸福社区增设了商业保险医疗救助的服务网点,配备专职人员,向社区居民解释政策,为符合政策的困难群众办理大病报销手续,包括可以提供上门服务。中国人寿广州市分公司团体业务部负责人赵励红表示,下一步服务范围将进一步拓展,采取信息化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并结合广州市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增派服务专员,方便困难群众办事。
打通服务困难群众“最后100米”
笔者在走访时看到,越秀区北京街都府社区的服务点就设在社区阅读活动室。邓晓红担任过计生专员,熟悉社区居民的情况,摸清了困难群众的家底,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困难群众提供救助引导服务。邓晓红说,前来咨询的困难居民年龄大约在40到60岁之间,他们大多患有一些慢性病,希望能得到救助。
“救助办法的政策性很强,居民来咨询办理,不能照本宣科念材料。”邓晓红说,她把10多页的政策文件读懂读透,烂熟于心,方便讲解细则。她还把相关的大病报销信息浓缩制成了一张表格,什么病能获得救助,救助时能报销多少比例,一目了然。“困难群众只需提供身份证明材料,剩下的工作都由我们帮办。”邓晓红说。
海珠区沙园街广重社区的服务专员梁永强上岗以来,有50多名居民向他咨询政策,他已经帮助8名符合条件的困难居民办理了身份确认手续。他所在的医疗救助网点与社区综合服务窗口在一起办公,困难群众申请救助需要的一些手续都能一站式办妥。
“把商业保险医疗救助的网点延伸到社区里,打通服务困难群众‘最后100米’。部分居民起初对救助政策有很多疑惑,他们看到‘商业保险’四个字就询问需要自己交钱吗?是不是直接发现金补贴?”梁永强说,这就需要耐心向困难群众答疑解惑,商业保险医疗救助不需困难群众出钱,而是政府“买单”。
出院结算医疗费实时减免
上个月,商业保险医疗救助的住院现场结算系统开通,该系统和医保系统以及医疗救助管理系统联网对接。困难群众可以在全市200多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住院结算减免。出院时,困难群众只需要支付总医疗费用减去各项救助后的个人支付部分的费用。减轻了患者垫付医疗救助费的压力,也省掉了很多复杂的手续。到本月初,已有7000多人次通过此系统现场完成了救助费用结算。
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困难群众只要符合政策条件,都纳入救助范围。如果某个受助者经核查不再属于政策规定的困难群众范围,该信息系统会自动取消其困难群众的身份,不能再获得救助。
中国人寿广州市分公司副总经理廖耀恒介绍,广州商业保险医疗救助现行的报销目录在医保相关病症的药品目录基础上,又增加了300多种药物。同时,该目录会根据医疗用药的新变化不断扩充。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