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高温烤验” 衣食住行有讲究
多家医院门诊传出的信息表明,近日就诊的患者很多是中暑、感冒、发烧、咽喉炎、哮喘等的病症。这些看似“热”出来的病,并非全因高温天气直接导致,而是人们在高温天气所采取的防暑降温措施不当所致。
一般的人都知道夏天要防中暑,但是对阴暑症却往往认识不足。一般所说的中暑,即“阳暑”多因患者在高温、通风不良、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而引发。而“阴暑”则是指夏季人们过于避热贪凉而引起的。比如有些人在出汗后喜欢马上用凉水冲澡,还有些人则选择大量喝冷饮,更有甚者,干脆在地上铺上凉席就躺下了。
从中医角度来说,夏季适当出出汗,是将体内的暑热排出去,让身体感到更舒适。但如果过度依赖空调过度贪凉,毛孔始终处于关闭状态,体内暑热排不出去,一旦外界的风、寒、湿邪侵袭,就会引发“阴暑”。而一热一冷,即从一个热环境突然进入冷环境,打开的毛孔瞬间关闭,最容易出现“阴暑”。
“阳暑”会出现头晕、眼花、呕吐、厌食等症状,严重的会休克甚至死亡;“阴暑”则通常会出现乏力、关节酸痛、头重脚轻、大便稀溏,严重者会伴有发热、恶寒等症状。如果是“阳暑”,轻者只要及时补充水分,并尽快到通风阴凉的地方休息都能缓过来;重者则要及时上医院。如果是因受寒凉之邪产生的“阴暑”,轻者可服用含有藿香、生姜等构成的药物。
高温高湿
心脑血管危机四伏
不少心脑血管病患者有这样一个认识误区,认为一年之中夏季血压最低,症状会相对稳定一些。其实不然,每年的七八月份都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一个小高峰。
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加快,对氧气和养分的需求量增加,但此时气温较高,空气湿度较大,而含氧量降低,且人体为散热会使血液集于体表,因此心脏大脑血液供应减少,会加重缺血缺氧反应。由于气压偏低、人体大量排汗,体内水分流失多,使血液黏度上升,血液循环受阻,容易诱发血栓、心梗、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所以高温对心脑血管病患者来说危害很大。
有些“资深”的高血压患者可能有这样的疑问:高温天吃降压药,吃少了也能将血压控制得很好,是不是降压药的药效变强了?
心血管病专家指出,这并不是因药效变强,而是血管因热胀冷缩,扩张后加快血流速度,引起血压下降。“白天高温时血压下降,但到了夜晚降温或在空调房里时,气温下降,血压却反而会上升。这时患者自行盲目减药、停药,将导致血压忽高忽低,轻者让人头晕,重者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发生。”医生提醒,只要血压没有过分降低,仍要维持原有降压药物剂量,调整药量最好咨询医生。
面对高温,高血压患者降温避暑时要合理使用空调,尽量避免进出温差特别大的环境。洗澡温度稍高于体温即可,同时要避免洗澡时间过长。此外,在温度相对较低的清晨或者傍晚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也可以使血液循环得到改善。
贪吃冷食
要当心“冰箱病”
夏季气候湿热,中医认为“湿困脾”,因此,夏天脾胃功能多有减弱。这个季节的感冒也多为肠胃型,可口服藿香正气类中成药以解热清暑、祛湿、调和脾胃。
另外,由于贪图舒服很多人偏食冷饮、生冷食物,导致胃肠功能受损。冰箱冷藏室中的食品温度一般只有2℃到8℃,大量进入胃肠道后,冷刺激就会导致胃肠道血管骤然收缩,血流量减少,引起胃肠道痉挛性收缩,引发腹痛、腹泻。冷刺激还会干扰肠胃的正常蠕动,导致消化功能失调,影响消化液的分泌,使免疫力下降。
此外食物在冰箱中保存时间过久,各类细菌尤其是大肠杆菌就会在湿冷的环境中滋生。取出食物即食用,细菌就会入侵胃肠引发“冰箱性胃肠炎”。
医生提醒,要防止“冰箱病”,必须做到:
1.食物摆放有讲究:冰箱内存放的食品一定要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食用前应检查食品质量。
2.冷食不宜马上吃:冰箱内取出的、不能再加热的食品,宜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再食用。冰箱里的冷饮、冷食,天气再热,也不要拿出来就吃,更不要在大汗淋漓、口渴难忍时过量食用。脾胃虚弱、消化能力较差的人最好少吃或不吃冷饮、冷食,儿童、老人尤要注意吃冷饮的卫生。
3.定期消毒有必要:冰箱要保持清洁,定期清洗,尤其是排气口和蒸发器。夏季要每星期对冰箱清洗、消毒一次,特别注意擦洗箱缝、拐角、隔架,然后再用干净湿布抹干净。
“调动”食欲
保证营养抗暑热
研究称,气温每升高10℃,身体平均减少约70卡的需要量,因此,炎热夏季,很多人胃口不好。另外,人们在空调房里感受不到水分蒸发,水分摄取少,可是肠胃组织已经轻微脱水,也会影响食欲。有些人口渴时猛灌含糖饮料,糖是天然的食欲抑制剂,更让人没有了吃的“欲望”。
消除“夏季厌食症”,可以在饭前喝一杯水,解除肠胃脱水,促进肠胃蠕动及胃的排空,促进食欲。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维生素C、少吃多餐,日常饮食口味可偏酸、苦,以促进消化,且能清热去火。由于出汗较多,夏季饮食可比平时稍咸。少喝冷饮,可喝些绿茶或多进粥食,如百合粥、绿豆粥等,适量饮用淡盐水和饮些菊花茶、夏桑菊等凉茶,少吃油腻煎炸食物。
心脏病患者一定要注意饮食高营养、易消化、低盐,少吃多餐,生活要规律。可常吃些新鲜蔬菜瓜果、禽肉、鱼虾、食用菌、豆制品等。同时,补充水分时切忌过量,每天喝1500—2000毫升白开水为宜。若发生心衰,则要限制饮水量,以免饮水过多增加血容量,使心衰加重。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