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两性手册

民营医院数量占4成诊疗量不足3% 医改关键是“公退民进”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4-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此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官网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0月底,全国公立医院13440家,民营医院10877家。如果上述数据无误,表明在最近半年左右时间里,依稀可以看到医疗机构“公退民进”的迹象。

  单单医院数量远不能说明问题。目前民营医院数量虽然已占全国医院总数的四成多,但门诊量和住院人数分别仅占比2.7%和2.5%,民营医院的规模、实力和提供医疗服务能力,较之公立医院仍然小得可怜。一家像协和医院那样长年人满为患的三甲医院,论门诊量和住院人数,不知相当于多少家门可罗雀的民营医院?医疗机构“公退民进”即便已现端倪,但要真正形成一个方向、一种趋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以来,公立医院改革一直是重中之重,取消药品加成、实行医药分开、增设医事服务费、加大对公立医院财政投入等措施初见成效,其目的是要保障公立医院正常运行,促进公立医院资源均衡分布,逐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这是在公立医院范畴内部的改革。在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关系上,医改的一大关键则是要推动“公退民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降低社会力量办医门槛,在医保定点、职称评定、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给予社会办医同等待遇,支持社会资本兴办民营医院,允许民营医院通过参股合作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其中的一个重点是,支持民营医院提供公益性医疗服务,与公立医疗机构就医保范围内的医疗服务展开竞争,用公益性医疗服务“争夺”居民手中的医保金,“争夺”政府投入到居民医保账户的医疗资金。这将从总体上增加公益性医疗服务供应量,不过,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医疗服务没有也不会受到削弱,因此严格说来,在此问题上应当是“公进民进”,而不是“公退民进”。

  第二,中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现有事业单位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按照这个意见,公立医院应将特需、高端、个性化医疗服务剥离出来,转由具有生产经营性质的民营医院承担,并成为民营医院的主营业务;公立医院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提供公共卫生、基层基本医疗、非营利性医疗等公益性医疗服务的属性。一方面,公立医院退出非营利性医疗服务(主营公益性医疗服务);另一方面,民营医院主要从事营利性医疗服务(兼营公益性医疗服务),这就是最典型的“公退民进”。

  从人才发展角度看,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有事业单位编制,一定意义上是“公家人”,民营医院医务人员则是“自由人”。应尽快落实相关政策规定,鼓励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到民营医院多点执业,或直接转入民营医院,使他们在科研立项、职称晋升、户籍政策等方面,享有与“公家人”同等的保障。随着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有所缩减,公立医院的优秀人才将从“富集”变为“富余”,同时民营医院对优秀人才的需求和吸引力更大,公立医院优秀人才流向民营医院的动力也将更强。一些优秀医务人才从“公家人”转为“自由人”,将成为医疗机构“公退民进”的一个标志性注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