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九成民众期待重建医患信任 让医生回归职业化
日前,各地曝出的医院暴力事件再一次让人们聚焦医患关系问题。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手机腾讯网进行的一项252283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7.0%的受访者直言现在的医患关系较差,“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不足”和“媒体舆论”被认为是导致矛盾增加的主因。87.4%的受访者期待重建医患信任关系。
66.8%的受访者不信任医生的诊疗
调查发现,66.8%的受访者表示对医生做出的专业诊疗并不信任。如果看病效果不理想,86.5%的被访者坦言会怀疑或埋怨医生。
“看病难和看病贵造成了病人对医生的不满和不信任。”家住河北的陈女士不久前去医院看病,“医生先是让做B超,又验了几次血,还去做了一个什么碘的检查。折腾了这么多趟,每跑一趟都要花一上午的时间,排队让人心烦。最后医生说没什么事儿,药也不用吃,回家观察就行。之前有媒体报道有的医生开大处方,我也怀疑自己做了不需要的检查”。
而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却有一番苦衷。河南某中心医院妇产科医生郑松(化名)说,为了避免患者以后来闹事或投诉,而投诉会和医生甚至科室的绩效、奖金直接挂钩,所以医生在看病时必须谨小慎微,以前主要靠经验判断的病症,现在可能会让患者做两三个相关检查,以排除可能的病情。“这样一来,诊疗费肯定就多了”。
山西太原的林益东(化名)前几天因为嗓子痛到医院看病,医生问诊时直接让他去做血常规检查。“我当时觉得嗓子痛无非是扁桃体发炎等小病症,开点药就行了,抽血是为了让我多花钱。”当他拿到检查结果才发现,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超标很多,医生据此判断炎症比较严重,也为此调整了用药。“医生为了看结果等到晚上7点多,高度紧张又连轴转,换做谁都吃不消,病人也不应将对健康的焦虑全都转移到他们身上”。
清华大学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副院长王仲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医学院的课程设置多重视技术、较少涉及沟通层面。“病人本来就在承受痛苦,心情不好,这时再出现沟通问题,病人一定会觉得医生不尊重他,漠视他的痛苦。沟通问题就成了绝大多数医患矛盾的导火索。”
王仲认为,暴力伤医事件只是个案,但是在医疗环境中对医生有暴力行为的人都应该严惩。在伤医事件中,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医生,还包括其他前来就医的患者。伤医事件给医生造成的恐惧心理会导致医生对其他病人的服务质量下降,甚至不敢作决策。在“看病贵”的表现中,就有这个原因造成的“保护性医疗”费用的增加。“因此,暴力伤害是对整个医疗秩序的破坏,应当被制止和谴责。”王仲说。
调查显示,73.7%的受访者认为病人及其家属不应该把压力发泄在医务人员身上。在83.0%的被访者看来,极端医疗暴力事件发生后,患者也会成为受害者。
医患难关系紧张的首要原因是公立医院公益性不足
医患关系为何紧张?民调发现主要原因是公立医院公益性不足(30.4%)和媒体营造负面舆论环境(27.4%)。
网友“天籁之音”在接受调查后留言说,他身上的一个小痘痘发炎了,在市人民医院的医生那里开出了135元的药,但到外面的药店一问,才只有40元。“还有一次,我有点小感冒去问诊,医院直接给我开了4个点滴,其实打到第二个就好了,多花了好几百。”这样的经历让他对公立医院充满抵触情绪。
王仲认为,医疗市场化的过程以及媒体报道使公众对医疗服务产生了误解。医疗服务不是简单的商品服务,还包含医生的价值和付出。媒体可能会说一片药成本才几毛钱,到医院就卖到几块钱。但是,病人购买的不只是几片药,更是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和技术支持。“医生要用8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去实践和积累,才能告诉病人哪种药是好用的。”而医疗的“市场化”并不成熟,它遵循国家制定的满足“低水平、广覆盖”的价格,却让医院“自负盈亏”。
江苏一家中心医院护士刘子琳(化名)觉得,日常的医患关系没有太大问题。“如果是因为等待太长激起不满,只要服务态度好,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冲突。”但是,社区医院功能的弱化和综合医院的收益指标,确实让双方觉得走进大医院就像走进“雷区”,“医院、科室都要考虑经济利益。收治的病人数量、检测器材使用等都有既定指标。市场化医院里的医生和患者都很无奈。”
在郑松看来,医院不能变成挣钱的机构。一方面,只要医院还是盈利性的机构,患者对医生的评价就难免会打折扣,“病人不认为医生是救死扶伤的,而是想办法捞钱”;另一方面,医生也面临不小的“挣钱”压力,“经济效益一下来,院长立刻就开会,接着就是各个主任给科室开会。都是给钱折腾的”。
从调查结果来看,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其他原因还有:医患之间缺乏信任(9.2%)、医疗资源分配不均(7.3%)、医生的劳动强度过高(7.0%)、患者不理解医疗的局限性(6.6%)、专业知识和信息不对称(5.2%)、一些患者在医院发泄情绪(3.4%)等。
郑松感慨,“没有几个医生能看着病人忍受痛苦而无动于衷,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很复杂”,首先是医疗资源过于集中,让综合性医院的医生不堪重负。“一个普通的外科大夫,一天要做两三台小手术,收两个新入院的病人,再办两个出院的病人,8小时工作时长根本不够用。新来的医生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我们每周能有一天完整的假期,就非常幸福了,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了解病人”。
其次,目前的制度、法规和舆论都缺乏对医生的保护。“医生不是万能的,不可能不出一点问题,也不可能一下子都把病治好。出了事情只能呼吁大家理性分析。法律制度的缺位使得医生动辄就被道德‘绑架’”。
改善医患关系的关键是让医院回归公益,让医生回归职业化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表示,下一步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应该是建立新机制,破除以药补医,使得公立医院真正回归公益性。政府需要认识到所承担的重要责任,不仅是保证财政投入,更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力量,建立新机制,调整利益格局,理顺各主体关系,才能让医生和患者重回信任。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张子谦认为,不同收入层次的患者需要不同的医疗服务,而目前的执照医生却很难享有自由执业的权利。审批程序繁琐是一方面,关键是社会上的大部分优势医疗资源和医保体系支持仍集中在公立医院,加上医疗价格和人事编制等高度垄断,单打独斗几乎寸步难行,这也使得患者也只能到大医院就医,“医疗作为服务性行业,患者的体验差势必会加剧医患矛盾”。
张子谦认为,要改善医患关系,关键是让医生回归职业化道路,即“可以有国有医院,但不应该有国有医生的概念”。他认为,当前医疗服务市场放不开,患者的需求虽然高涨,但所有的资源都控制在高度行政化的医疗模式下,供需存在矛盾,导致我国整个医疗行业的生产力和服务水平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
“让医生回归职业化道路,充分开放市场,政府可以采购资源但不能垄断资源,才能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产品,才能依次解决医疗纠纷、医患关系等问题,也会有助于破除卫生管理部门中的既得利益格局”。
调查发现,87.4%的受访者期待能够重建医生和患者间的信任关系。具体来说,受访者认为首先要“让医疗事业回归公益性”(35.6%),其次是“医生体恤患者,耐心解答”(20.4%)。
另外,严惩伤医等暴力事件(16.3%)、建立公正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9.2%)、医患之间加强沟通(6.9%)、社会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6.8%)也被认为能够增进医患间的信任关系。
相关阅读:
走廊医生遭同事质疑:不工作骂医院却成英雄
原卫生部副部长:让医生签协议不收红包很可笑
北京将建医联体共享医疗设备 引导患者有序就医
中科院院士痛批过度医疗 医生患者均有责任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