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两性文化

胸外按压1小时救回心梗父亲命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4-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一位50多岁的父亲在家突发心梗,从发病倒地到送到医院,差不多花了一个小时。按常理,这基本上是救不回来了,幸亏学医的女儿在发病后全程为父亲进行胸外按压,整整一小时,虽然压断了肋骨,但救回了父亲的性命。昨天是全国第四届“白金十分钟-全国自救互救活动日”,在江苏省人民医院举行的群教活动上,急诊专家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传奇”故事。专家表示,紧急伤病事件发生后的十分钟左右,是急救处置的关键时期,但这个时间专业医生很难到场,因此也成了急救的“盲区”。

  “传奇”案例

  女儿胸外按压1小时救回父亲

  这是发生在南京的成功急救的案例。江苏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陈彦副主任告诉记者,今年三月份,一位50多岁的父亲在家突然晕倒,幸好那天,在南京医科大学学医的女儿也在家中。女儿曾经在省人民医院急诊实习过,学过急救的知识。看到父亲倒地,预计是心梗,于是立即为父亲进行心肺复苏,到120到来后、救护车送院途中都没有停止。在120救护车将父亲送到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时,距离这位父亲昏倒已经有1个小时了。医生惊喜地发现,这位父亲还有生命体征,于是立即采用一切急救方法,用上了除颤仪和心脏急救,最终成功地把患者抢救了回来。虽然一个小时的胸外按压压断了这位父亲好几根肋骨,但救回了他的性命,还没有留下后遗症。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在临床中,很难看到能持续心肺复苏一小时救活过来的患者,这位患者的抢救成功很大程度是取决于他女儿的正确施救。”陈彦说。

  澄清误区

  争分夺秒送医不是最佳方案

  我国急救专业奠基人之一、85岁的江苏省人民医院终身教授王一镗告诉记者,有关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有300多万,其中超过70%的心脑血管意外事件是发生在院外。一旦呼吸心跳停止,18秒后脑缺氧,30秒后昏迷,60秒后脑细胞开始死亡,6分钟后全部脑细胞死亡。此后每过1分钟,除颤成功率就会降低7-10%,所以一旦发生心脏骤停,应在2-4分钟内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术,通过胸外按压,直接挤压老人心脏产生流动,并辅以适当的人工呼吸,为脑和其它重要器官供给有氧血供。然而,这一急救仅靠医护人员是很难达到的。

  紧急伤病事件后的十分钟左右是急救处置的关键期,也被称为“白金十分钟”。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120急救人员到达现场至少需要5-10分钟,碰到塞车等交通问题,可能时间更长。由此可见,对于心脏骤停的病人,最好的处理不是“争分夺秒”地去医院,而是马上就地抢救。许多濒临逝世的急危重病人是否得以生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场目击者卓有成效的及时救护。王一镗教授遗憾地告诉记者,我国目前大众心肺复苏技巧普及率远远低于10%,抢救成功率更远远低于1%。

  该补一课

  医院或将开百姓急救课堂

  陈彦副主任也遗憾地告诉记者,从现实情况来看,紧急伤病事件发生后到120急救医生到场之间的时间,本该是救治的关键期,但现实却是一个“盲区”。“我们会碰到不少急诊患者,到医院时没有止血、没有简单的包扎,有些骨折患者没有固定,这都会给后续的救治增加难度。例如本身按压就能帮助的止血,因为没有做好,患者流失血液超过1000毫升就会休克,骨折断面是锋利的,没有固定好,又会损伤周围的组织、神经。”陈彦主任说,心梗、脑梗患者的情况就更加凶险,很多家人错过第一时间的急救,到120医生介入时已经晚了,院外的死亡率很高。

  此次全国自救互救活动日,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中心张劲松主任的带领下12名急诊科医护人员都加到普及急救知识的行动中来,王一镗教授、陈彦副主任还现场示范了气道梗阻和心肺复苏的急救方法。“我们也在考虑,作为一名急救工作人员,我们准备今后在医院开设百姓急救小课堂,定期地为老百姓普及各类急救知识。”陈彦副主任说。

  链接

  发现心跳呼吸停止怎么办?

  1、顺序:胸外按压→打开气道→人工通气。

  2、流程:评估环境安全→评估患者意识→大声求救→判断颈动脉搏动(10秒内)→胸外按压30次→ 打开气道→人工通气2次→持续复苏30 →除颤(有条件尽早除颤)→ 评估复苏→120现场抢救→转院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