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精神疾病世纪 至少1/5人存心理问题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4-2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21世纪是“精神疾病的世纪”!吃很香,睡很好,祥和舒心,是衡量自己是否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指标;老板、领导等A型性格的人要特别小心心身疾病,焦虑症患者将逐渐赶超抑郁症,成为都市最普遍的心理问题;焦虑弥漫的今天,不少人盲从潮流、迷失自我,任物质欲望挤压精神空间,正或多或少地做着“杞人忧天”的事。

  每5个市民中1人有至少一种心理行为问题

  在上海,每5个人中有1个终身有过至少一种心理行为问题,每8个人中有一个正存在某种心理行为问题……21世纪是 “精神疾病的世纪”!

  在主题为“解开快乐的‘心理魔方’”第九届解放健康讲坛上,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教授、博导肖泽萍作了《二十一世纪:精神疾病的世纪——现代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的主题演讲。

  心理问题在逐渐的认知当中,心理健康在某种意义来讲,比身体健康更为重要。而吃很香,睡很好,祥和舒心,是衡量自己是否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指标。

  “吃香睡好”衡量身心健康

  “健康”的含义除了躯体健康外,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身体健康大家都知道,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肖泽萍解释说,心理健康的基本维度和身体健康不一样,至少还包括:情感状态、思维状态、感知状态、记忆水平、注意水平和智能水平。

  如果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到身体健康。比如:当情感状态出问题,严重的后果可能导致抑郁症、焦虑症;当思维状态出现问题,最常见的就是精神分裂症;如果智能出现全面减退时,很可能出现痴呆症状。

  如果你目前吃饭很香、食欲很好、睡眠也很好,则说明你的身心状态不错。但是,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睡不好、吃不下症状,就要想一想是不是心理方面出现了问题。

  因为心理波动到一定水平,就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衡量自己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指标有一个简单的参照,那就是吃得香、睡得好,人感觉祥和舒心,也就是说,整个状态属于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

  儿童心理问题增加近一倍

  21世纪是精神疾病的世纪!对此,肖泽萍说, 19世纪是传染病世纪, 20世纪是躯体疾病世纪,但21世纪,各种生物疾病控制得越来越好,上海去年人均平均期望寿命已达到82.51岁,现代医学对各种躯体疾病都可以很好治疗,但对精神疾病民众仍然不够重视,有的疾病病因还没有很清楚,诊断治疗还未达到痊愈水平。在全世界范围内,各类精神障碍发病率可达到17%至20%。在精神障碍高发的国家,甚至可达到25%。

  国内一项针对部分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变化调查显示,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病率最高,增长迅速, 1992年发病率为12.25%,到2004年发展到21.5%,增加近一倍;老年痴呆症从4.61%发展到7.18%,焦虑障碍发病率从3.52%发展到6.1%;抑郁症发病率从1.66%发展到4.8%。精神分裂等也在快速增长。

  在上海,每5个人中有1个终身有过至少一种心理行为问题,终身患病率达到18.98%;每8个人中有一个正存在某种心理行为问题,现患率达到12.18%。

  “配偶死亡”对心理冲击最大

  地震、离婚、配偶去世、高考失利……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应激事件会对我们的心理造成冲击,因此产生的各种心理反应都是正常的,这种反应一般在三个月至一年后又会慢慢淡化。大部分人的心理弹性能够帮助自己逐渐走出困境,重新适应日常生活。

  此外,每天的忙碌不堪也会带来慢性的应激反应,这些来自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负面压力,冲突心理反应包括恐惧、焦虑、抑郁、忧伤、愤怒、敌意等。如果引起失眠、食欲或性欲减退的话,若还不加以重视,还可能引起身心崩溃,甚至在躯体免疫力出现问题后,导致恶性循环。

  从肖泽萍局长展示的PPT上可以看到,在所有的应激事件中,对人“打击强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就是配偶死亡。当遇到重要亲人失去这种重大变故时,最易出现抑郁反应。

  而令很多观众意外的是,结婚、怀孕等同样也是应激事件,因为走进婚姻、升级为父母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比如:结婚后角色的改变、责任的增加等,如果心理调整不当,也会出现问题。

  因此,从小培养比较好的人格特质,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就能以较好的状态应对社会环境的改变,特别是在应对突然出现生活的改变和重大灾难时。

  焦虑症成新“增长点”,A型“成功者”需小心

  老板、领导中A型性格的人要特别小心心身疾病,焦虑症患者将逐渐赶超抑郁症,成为都市最普遍的心理问题。

  经过近十年来的心理科普宣传,很多人认识了“心灵的感冒”——抑郁症。但近五年来,越来越多的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发现,焦虑症的患者日益增多。赵旭东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焦虑症患者是其病人当中占最大比例的一群。

  焦虑,人人都会体会的到。适度的焦虑能让我们以更好的状态完成任务,但是,如果长期焦虑或过度焦虑,就会危及健康。过度的焦虑是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和担忧情绪。

  患者常不知害怕什么,只是觉得像“惊弓之鸟”,烦躁、坐立不安,对周围刺激敏感,惶惶不可终日,身体上伴有应激症状——全身肌肉紧张、乏力感,头、颈、背酸痛,心慌、胸闷、出汗、失眠、腹痛、小便频、大便稀溏等。

  如今,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等各种亚型的焦虑症在都市人群中都有增长趋势。赵教授说:“有一群人,频繁地找医生做各种身体检查,宣称自己肯定得了某种疾病,但检查结果却没有任何异常,这种以前被称为疑病症的心理问题现在也被称为健康焦虑,因为患者总是对自己的身体不放心。 ”有人统计过,全科医生的病人中,约有4.2%是永远都查不出可以下诊断的疾病,但他们仍然在频繁不停地查。

  自我管理:不忙乱、不乱忙

  “每天忙得天昏地暗,加班是正常的,不加班就要担心自己快要被炒了……”针对一些“上班族”的忙乱工作状态,赵教授为现场观众提供了远离焦虑的良方。

  赵教授曾在德国学习、工作过三年,他说:“进行自我时间和空间的管理是做到不忙乱,不乱忙的重要方法。时间管理就是做到遵守时间,德国人非常守时,他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记在小本子上,按计划进行,看似按部就班,但却井井有条。

  他们不愿做工作狂,因为常常加班的人是没有效率的人。还有一句关于时间管理的话要送给各位,我们不要以加班为荣,少干就是多干。这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前辈的一句话,就是做事要缓着做。 ”

  而空间管理则指要管好物理空间,工作的环境要尽量清洁、整齐、方便、宽敞。赵教授表示,对中国人来说,人际意义上的空间有着特别的意义。很多人最焦虑的就是怎么与人相处,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习管理“私密与开放,亲近与自由,依恋与独立,‘忠’与‘孝’(个人事业发展与照顾家族、大家庭)”之间的关系。处事于若有若无之道,处人于若即若离之间,要学会拒绝人,君子之交淡如水等。

  桃花源不再,现代人总“杞人忧天”

  期末考试还有几个月,学生就总害怕考不好;长假结束刚上班,白领便开始担心本月指标完不成……耿文秀教授用成语 “杞人忧天”来说明什么是焦虑——消极的负性情绪状态,伴随着生理紧张的躯体症状以及对将来(并非目前真实的客观情景或危险、威胁,而是指向未来——并非一定就会发生不幸或糟糕事件的今后)的不良预测及消极暗示,从而进行自我折磨,整日忧心忡忡、疑虑紧张而致身心俱损。

  “也就是说,明知未来不一定就像自己担忧的那样糟糕,但控制不了自己偏要往坏处想,想着‘我不行’、‘我做不到’,偏要想到失败、羞辱、挫折等一切不好的东西。 ”耿教授说。

  “我们今天是桃花源不再的现代人”,耿文秀教授说,现代人的压力无处不在,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职场竞争、交通阻塞、养老保障是普遍的焦虑,就连儿童身上都压着父母人生中未竟的期望。 “当代人缺乏安全感,焦虑积聚而倍感生存压力。 ”

  盲从潮流、物欲挤压精神空间

  为什么今天我们总感到焦虑、感到不快乐?在耿文秀教授看来,如今人们都看重“活在当下”,而这“当下”却是渴望物质享乐的“当下”;殊不知越渴望一切物质欲望的即时即刻超量满足,就越处处、时时感到不满足。譬如,有些大学生刚毕业就渴望拥有豪宅、名车、高级职位,得不到便倍感焦虑。

  耿教授说,经济发展解决了国人的吃饭问题、让人们从温饱走向小康,但中国人的精神虚空仍嗷嗷待哺,可谓处于“饥渴交加”状态。然而,刚刚解决了温饱正走向小康的不少国人,却正用超越时空的富豪标准构建自己的生存理想;而且,不能等待、不能延迟,即刻就要、马上兑现……这样的高期望自然会以失望告终,但不愿接受失望的人必然会沮丧、焦虑。当我们的大脑被物质的欲望所充斥,留给精神或心灵的呼吸空间被挤压,自然会感到不安。盲从潮流、迷失自我是导致焦虑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章:
  >>老人精神疾病发病率达20% 比年轻人高一倍
  >>近六成大学新生焦虑情绪高 焦虑障碍是疾病需治疗
  >>专家称全国1600万名精神病重症患者有八成未就医
  >>五成“新妈妈”出现心理问题 产后抑郁成常见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