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两性保健知识

阴性艾滋病不同于类艾滋病 因其免疫系统未受损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4-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一种被称为“类艾滋病”的新病引发公众及卫生部门的高度关注。这种新病已在泰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出现。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控中心主任吴尊友称,所谓的“恐艾”或“阴性艾滋病”与类艾滋病“完全不是一回事”。因为类艾滋病患者有免疫功能受损的情况,而“阴性艾滋病”没有。

  两种病是不是同一种病?

  8月下旬,国际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刊载由中国台湾地区、泰国及美国等医学研究人员的合力研究,确认全球出现一种新病症,即类艾滋病。

  据媒体报道,包括台湾已确诊的50多名患者在内癫痫能治愈吗,全球迄今已确诊200多例。此类病人未感染艾滋病,但却出现类似艾滋病的免疫力极度低下的症状。因患者至今全为亚裔黄种人,因此被命名为“亚洲新型免疫缺损症”。

  自2009年被媒体广泛报道的“阴性艾滋病”或“恐艾人群”是不是类艾滋病?两者有什么关联?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控中心主任吴尊友表示,疾控部门已经做过相关的调研。结果显示,在泰国和中国台湾的类艾滋病患者中,虽然病因尚未明确,但有明显的免疫功能受损的情况,既有临床表现,也有实验室特征,如皮肤明显感染、卧床不起等。

  不同的是,“恐艾”者们没有任何免疫功能缺损的情况,“如果免疫系统缺损的话就很容易感染,比如各种细菌性和病毒性的感染,但这个群体在医院做检查时未发现任何异样,对他们的免疫功能进行检测也没有发现任何损伤”。吴尊友称,结果证明,所谓的“恐艾”或“阴性艾滋病”与类艾滋病“完全不是一回事”。

  “阴性艾滋病”如何治疗?

  吴尊友称,上周二,几名自称“感染者”的人员前往卫生部信访办,要求专家对其“病症”进行再度检查,明确病因。为此,中国疾控特派出传染病、精神科等方面的专家接待。

  自2009年“恐艾”人群(阴性艾滋病人群)被媒体广泛报道后,卫生部门一直未放松对这个群体的密切关注。吴尊友说,今年新加入这个群体的人员的症状与两三年前并没有不同。“有位‘恐艾’患者说他高烧不退,我们一查,只有36.5℃。”

  吴尊友称,不论是患者自称的舌头上长白毛,还是外人听不到的关节响都是其口述的,在接受了国内外先进技术检测后均未发现任何新型病毒的迹象,“多是一种幻觉,精神科医生初步判断为偏执狂”。“他们确实受着一种折磨,这种折磨他觉得自己有病。 ”

  据吴尊友推断,“恐艾”人群在我国现有数百人左右,初步判断一部分人是精神疾病,另一部分人是“跟风”。卫生部门已经把这类人群鉴定为有精神障碍症状的人群。

  我国如何防治类艾滋病?

  泰国离我国近在咫尺,且媒体报道类艾滋病“专门感染亚裔黄种人”,公众怀疑我国感染此病的风险比较大。对此,吴尊友称,除了已经报告病例的泰国和中国台湾外,中国大陆是否也有类似现象尚不清楚,但因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频繁、人员流动性强,因此并不排除也存在有这样的病例,可能相关病例“尚未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而已”。

  为了及早发现我国境内的类艾滋病感染者,疾控部门已着手进行技术储备。吴尊友称,研究人员已发现,与艾滋病感染者体内的逆转录酶活跃性较高一样,类艾滋病感染者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体内的伽马干扰素抗体的含量较高,是其他病毒体不具备的特征,因此将“按图索骥”,一旦医疗机构发现有免疫功能损伤的患者,却查不到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的话,将考虑用此技术来进行检测,确诊或排除类艾滋病感染。

  吴尊友坦言,从目前媒体和医学界的描述来看,类艾滋病是一种没有传染性、病因不明的免疫功能损害症状。

  他表示,对新型疾病的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艾滋病1981年出现的时候也不明病因,但观察到一些迹象,某些特征的人容易感染,如同性恋、吸毒者、使用血液制品的血液病人。通过这些描述,就怀疑可能是通过血液和性途径进行传播的,直到1984年才确定它的传染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