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两性趣谈

打工村青年常年在外 城市梦成“故乡终结者”(图)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4-0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老奶奶曾经居住的老屋已经破败。

缺一人的年夜饭

老奶奶将8个孩子都拉扯大了。4个儿子都在城里扎根立足,3个女儿嫁到了附近的村庄。

另外一个女儿留在了家中,找了上门女婿,一直陪伴她。嫁出去的三个女儿也会隔三差五地回趟家,这让老奶奶多了些欣慰。

但老奶奶说,她最想念待在城里的儿孙,他们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来,平时不能陪她。几个月前,老奶奶的重孙也有了孩子,现在已是五世同堂。

这些年,老奶奶的日子也日渐好了起来,搬出了草房,住进了瓦房,衣食无忧。除夕当天,老奶奶换上了新衣服,等待着儿孙。

老奶奶总是说,房子大了宽敞了,人却变少了。天气好的时候,老奶奶会搬上凳子,到村南头晒太阳,看过路的行人,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会打招呼,希望有人能捎回远方儿孙的信息。

日子好了,老奶奶老了,身体也不行了,经常感冒,前几天上厕所时还摔了一跤。近几年儿孙们回家的次数多了不少,因为他们知道属于老奶奶的日子不多了,他们尽量抽出时间多回家。

去年下半年,老奶奶的大儿子(总排行老五)得了肺癌去世了,此事一直瞒着她。老奶奶老是念叨,大儿子怎么突然不回家看她了,还骂他“没良心”。每每提到此事,老奶奶其他的孩子都禁不住流下眼泪。

今年过年,所有的儿孙都回来了,因为老奶奶100岁了。老奶奶数来数去就差大儿子,但大孙子回来了。老奶奶没有再问,或许她已经知道了什么,她只是担心地问大孙子:“你爹今年身体不好,最近好点了吗?”

年夜饭上,老奶奶看着一大桌子人,喜极而泣。她说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死后要把她跟老爷爷埋葬在一起,每年清明的时候能有人给他俩上上坟、烧烧纸。

没年轻人的村庄

老奶奶大儿子走了,大孙子利民(化名)出息了,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然而利民对不经常回来的故乡显得有些陌生。

利民虽然出生在乡下,但不到两岁便跟随父亲到了城里。对没有网络、没有暖气、没有热水淋浴的乡下生活,利民很不适应,虽然没有直言,但很不自在。

面对利民,村里人都投以羡慕的眼神。交谈中,利民津津有味地谈着他在北京的某次派对、三里屯酒吧的疯狂和某某地方的不夜城。乡下人都听得很有趣,但记不进心里,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与己无关。

利民说,老奶奶去世以后他也许不会再回到这里,大城市会实现他的梦想。除夕当天回家,大年初二一早,利民便踏上了回程的列车。

村长介绍,村里有500多口人,但在家的也就200人,以老年人居多,年轻人都往城里去了。

附近几个村的情况也是如此,老年人孤独地守护着村庄,年轻人在外面打拼,过年匆忙地回家一趟,然后离开。因此现在的年味也淡了许多,因为街上少了年轻人,也就少了生机和活力。

“以往一进腊月,大街上三五成群,打牌的、聊天的、晒太阳的到处都是,街上小孩子乱窜,鞭炮声连连,但现在这些都已不见,就连小孩子都不见了。”村长说,从城里回老家的孩子少了土生土长的那份野性和淳朴。

面对日益老化的村庄,村长忧心忡忡。“希望年轻人在外面混得好,但当老人们都离去了,年轻人还会回乡下过年吗?长此以往,故土将慢慢消失,想回也回不来了。”

记者回家这几天,听人们纷纷议论,说上面要搞新农村建设,让附近几个村的人搬到几十里以外的地方住楼。对此,村里的年轻人都拍手称好;但老人们都不愿意,因为不愿离开养育他们的那片土地。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我见到了很多从农村走出去的城里人,他们说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个空壳,害怕别人接近,不愿对人提起自己的过去,不愿给人讲自己的故乡,害怕被人说土。

他们有时候也想放下都市的生活回到故乡,像小时候那样,母亲在家煮饭,父亲上山种田。每天一家人坐在一起,不关心房价起落,也不关心政治风云,讨论什么时候种小麦、什么时候收玉米。不再害怕秋季有很多农活,平平淡淡、丰衣足食。

但这终究是梦,因为他们从小就有一个城里人的梦想。他们中的很多人,包括我,多数会终老在他乡,恐怕故乡也无收我们骸骨的地方了。而我们的孩子,更不知故乡路指何方。

假期已经结束,其间我走访了多个村庄,见了多位像老奶奶一样的老人,他们的话都不多,或许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独孤,默默地就这样,一直到葬于故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