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处女情节解读
这种思想的根源有二。
第一,根据社会学家的分析,男人之所以大力提倡处女主义,主要的原因是为了要控制和操纵女人的生殖功能。因为男人惧怕,如果娶了一个已经跟别的男人有过性关系的女人为妻,将来生出来的子女可能不是他的亲骨肉。那样,他会吃大亏,不但替别的男人出钱出力养孩子,而且他自己的财产将来也会被别人的后裔继承了。可是,今天已经有DNA的科学方法来肯定血缘关系,社会学家的这个理论也就站不住脚了。
第二,男人之所以重视处女,是男人的占有欲在他的脑子里做怪。男人一方面以自己的妻子没有被别的男人沾染过为荣;这种心理跟探险家拼命要争取做第一个征服阿尔卑斯山某一高峰的心理毫无分别。在另一方面,男人却以能够拥有更多的女人而自豪,跟他们要拥有更多的金钱、越多的土地、越大的权威的欲望是一样的。
处女主义虽然是男人为了统治女人而创立的思想体系,但女人却乖乖地接受了这种男性专制统治思想,而且还不遗余力地帮助男人传播他们的男性独裁主义,把它用来同化、教训、克制女人族,使得所有的女人都活在处女主义的专制制度之下。
下面举一些一般人对处女的传统观念。
“童贞是女人最宝贵的财产。”
“女人失去童贞便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不是处女的女人是二手货,没人要!”
“如果女人在婚前就跟男人上床,那个男人便会对她失去兴趣。”
这些话大概是人人都听过的。这些世俗之见对男人和女人的思想有莫大的影响,使得男人把处女膜视为是女人身上最有价值的东西,使得女人把处女膜看做一件商品似的,用来“招徕”丈夫,商品越吊起来卖越值钱。
可是,薄薄一片的处女膜在倾刻之间化为零。那个视处女膜为至宝的男人,目的既然达到了,在他的眼里,不再是处女的妻子很快就变成没有价值的黄脸婆。怪不得,有很多女人在埋怨他们的丈夫:“他在结婚前对我百依百顺,可是在结婚后就完全变了,一副专制暴君的样子!”
而且,今天的外科整容术已经可以替不是处女的女人重新装上一个处女膜,真假难辨。在这种情形之下,处女膜已再无任何意义,只不过是女人瞒哄男人,男人乐于受骗而已。
现在,让我们先看一下,男人娶了一个处女为妻,是否是福气?
回答是:那可不一定。这个答案是从很多的实例里面总结出来的。
最有名的实例是英国的查理王子和已故的黛妃。查理王子在结婚前相当风流,有过各式各样的女朋友和情妇。当他过了30岁,做太子的责任开始向他压来时,他要生产一个王位继承人的时间到了,也就是说,他应该结婚了。
英国皇家的传统既古老又保守,未来的王后必须是一个没有过去的女子(意思即是:一个尚是处女的女子)。在皇妃的候选人中,以黛安娜最合条件,因为她年仅19,尚是一个处女。这是她当选的决定性原因。
可是,结婚后,这个在世人眼中美如童话故事般的婚姻慢慢演变成一场痛苦的死亡的舞蹈。黛妃从天真纯洁的少女成长为世故的少妇,她的真正性格成熟定型。她和查理王子争风头、对抗、斗法;一对本应是同道合作的皇家夫妻竟然变成一对像权力斗争似的敌人。夫妻在相煎的痛苦之下,各自到婚外去寻找安慰:查理王子回到他的老情妇的怀中;黛妃在皇宫的外面前前后后找了好几个情夫。后来,夫妻两人还把婚姻战场搬到媒体,在那里公开打擂台,袒露家丑。
最后,连思想最保守的英女皇也看不过眼,认为这个婚姻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下令儿子跟媳妇离婚。
现在,让我们回到普通人之中去再找一个例子。
笔者有一位名叫约翰的美国朋友,是个虔诚的摩门教徒。他在思想上坚持,女人非要以处女的身份结婚不可;但男人则可以和许多女人发生性关系。他所提出的理由是,男人能够同时使得许多女人受孕。
其实,约翰的主张早已过时。避孕药在上世纪60年代问世,使得女人首次能够控制自己身体的生殖功能。她能够自己决定:要不要生孩子!跟谁生孩子!什么时候生孩子!
约翰一直在寻找处女直找到他36岁那年才找到。他跟一个19岁的纯洁女子结婚。可是,他的太太到了26岁的时候,便开始在外面有情夫。她对朋友坦白地道出她心中的遗憾:“约翰是我的第一个男人。我后悔我结婚太早,不晓得别的男人是怎么样的!”
那么,精神处女又是怎么样的一回事?
现代的性革命是在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性革命与其说是性的解放,不如说是把处女主义的专制制度的监狱大门打开,把男人和女人的思想释放出来,使它们自由化。
思想自由化的男人和女人对处女的看法会做180度的改观。他们能够领悟,女人的处女贞操不是肉体性的,而是一种精神状态。换言之,在肉体上不再是处女的女人依旧可以在精神上保存处女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