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年之性现状
上世纪80年代初,街头穿喇叭裤、留长发、提着录音机走过的青年被人们不屑地称为“流氓”;邓丽君的歌刚刚流传到大陆,便被列为“靡靡之音”而一度被封杀;青年男女谈恋爱,基本上保持着挽手看电影或轧马路,那时,如果有婚前性行为,被单位知道了,则可能被除名;电视报纸广告很少,还停留在产品实行“三包”的阶段,人们还没有“美女经济”的意识;学校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中心思想是做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而在医院,是没有男性专科或性病门诊的;印度电影《流浪者》里拉兹和丽达的某些亲昵镜头,是人们所能公开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感官刺激之一……
正如著名性社会学家李银河说的那样,性的开放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经济发展为性的开放提供了可能性。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渐渐走向多元,中国人也开始接受和实践着各种新的性观念,但仍然是有禁锢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似乎最能说明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少女之心》仍是禁书;1993年陕西作家贾平凹出版的长篇小说《废都》,被称为“黄书”引起非议;几年以后,卫慧的《上海宝贝》便以更加直接裸露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都市年轻女性的性观念;2001年,九丹的《乌鸦》出版,这是一部被称为“妓女文学”的小说,很多人为之不齿,却没有被禁,这似乎体现了人们对性的某种宽容。
同样,各个时期的影视作品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对性的不同理解和关注。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所能看到的“言情”片,除了印度电影,就是中国的《甜蜜的事业》、《爱情啊你姓什幺》等;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台湾的琼瑶片流进大陆;刘晓庆和杨在葆演的《原野》因片中有部分裸露镜头,过了好几年才得以公映;而到了2001年,同样有裸露镜头的、大陆演员参演的同性恋题材电影《蓝宇》竟大受好评……
而在现实生活中,20年前乃至10年前不可想象的婚外情、一夜情、婚前性行为、网络虚拟性爱、性派对、性骚扰、对同性恋群体的关注等,已经成为了社会现象,姑且不论这些性现象是否全部符合传统道德规范,但人们对性的宽容,确然表明了社会的宽容度在增大。当然,我们并非提倡上述某些性观念和性行为,因为其本身是对家庭稳定的挑战,是对传统道德规范的悖离。但无论如何,性观念毕竟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数,正确与否,关键在于引导,再用20年前乃至更早时期的打压手段,那只能是一种倒退。
关键词:
1、婚前性行为。20年前称为“偷尝禁果”,10年前称非法同居,5年前叫事实婚姻,现在叫婚前同居,属于不被《婚姻法》保护之列。“偷尝禁果”一词,现在专指未成年人的性行为。
2、婚外情。20年前称为“乱搞”或“搞破鞋”,10年前开始蔓延到普通家庭,并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寻找真正的幸福;现在还有一个说法,叫“婚外性”,即性与情可以分离,不一定影响家庭的维持。
3、成人用品商店。20年前没有,5年前开始渐露端倪,普遍起店名曰“亚当”或“夏娃”。店里销售商品包括男女自慰器具、各类壮阳药、情趣避孕套等。除街头店面,各网站也普遍存在。
4、一夜情。20年前基本没有,一般“一夜”之后都会再延续一段较稳定的时期;10年前逐渐流传起来,几乎成为新潮男女的一个标志,显示现代人对性的超脱;现在甚至出现许多一夜情网站或一夜情酒吧,据说实践者一般都直截了当,直奔主题,天亮就“有缘再见”,甚至不用互通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