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成年人性教育

新闻强调人本化 大学应成为"领跑者"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1-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新闻强调人本化,大学应成为“领跑者”

  “你知道现在我们每天收到的某平台新闻里,有多少是机器人写的吗?答案是两千篇。有时甚至分不清哪些是人工写的,哪些是机器人写的。”昨天在复旦大学举行的“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共同体构建2019国际高峰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说。

  在媒体技术、形式、平台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下,新闻传播教育怎样赋予人在新闻中的主导位置和无法替代的价值?媒体融合中,探寻怎样的路径让新闻人坚守初心?复旦大学新闻传播教育90周年之际,来自国内外的新闻院校、研究机构掌门人有话要说。

  机会多挑战也多

  “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似乎已可完成新闻工作中的简单部分。”唐绪军说,目前西方正在出现一种更为积极参与的新闻模式,看似与传统新闻理念中“观察者、旁观者”立场相悖,但不可否认,这一模式可作为新媒体时代对传统媒体理念的修正。这些变化的根源,是多个因素共同交织而成的。首先是新闻传播渠道变化,倒逼新闻报道理念变化。以前西方一些媒体强调对权力的监督,“坏的事情”就是“好的新闻”。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在社交媒体上,人们更愿意分享那些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的新闻事件,这个现实使得媒体不得不有所改变。其次,人人都能发声,成为新闻的源头,要求主流媒体进一步丰富完善自己的公信力,不断追问最深处的真相。此外,传统网络与社会网络的日益重合加速了媒体社会角色的变化。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坦言:“我们似乎从来没有遭遇过如此多的机会,也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严峻的挑战,我们的知识创新只能是沧海一粟。”他列出一组数据:中国拥有1300多个新闻传播专业点;新闻传播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规模已达20多万人。“如此体量和规模,历史上是空前的。中国传媒生态蜕变和技术迭代走在国际前列,但相应的教育和学术研究并没有跟上。与技术和业态相比,教育和学科格局制约了新闻传播教育的知识更新。”

  从传授实践性知识到引导思考

  大学应该成为“领跑者”。米博华认为,需要反思媒介技术失速发展带来的技术和人的反制,强调人本化,尤其不能被各种泡沫卷着走,推着走。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李立峯给出的案例,成为“泡沫”存在的旁证。他说:“2014年,我和同事在香港对一所学校的师生做了调查,探讨他们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当时,60%的学生主要用a社交媒体,五年后的今天,80%的人用的都是b社交媒体。”他认为,在黏性很强的社交媒体使用上,每年都会发生巨大变化,这也意味着,时代巨变的同时,方向是莫测的。“媒体融合本身就是一个多样化分裂的过程,我们的行业都在快速发生变化,不确定性是现在唯一不变的地方。”

  在这一基础上,李立峯眼中的转型,应从实践性知识传授转为实践性思考的引导。过去的新闻传播教育比较强调如何做,即实践性的技能,但现在需要转型的方向是把“学”放到一个实践的环境中进一步促进思考,让实践和思考相得益彰。

  李立峯也强调了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作为传播者,对包括真相、文化在内的一些理解,这些价值观是永恒的,这些与新闻伦理一起,在媒体融合和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起到‘锚定’的作用。”

  应对这个全球从业者面临的课题,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厄内斯特·派瑞介绍了自身的探索。“现在,我们正在推进一些重大变革。”他说,“人们有不同的渠道接收信息,比如手机、报纸、电视等,但最终他们将会接收故事和创新,所以在改革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仍然聚焦于目标受众是谁,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服务。”

  在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大一新生一旦入学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开始思考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实现新闻传播。大二开始,老师与学生探讨跨文化的新闻,以及大家对于故事的讲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讲述的故事不同,讲述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学生要从这些“不同”中去了解和感悟。而大二的另一门课程会涉及社交媒体,从动态性的角度去审视社交媒体的意义。

  “未来,我们会继续迭代课程,不断创新,打造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的学科,这离不开对行业未来的思考和社会变革的预判。”厄内斯特·派瑞说。

  应重视数据素养和技术哲学

  “未来的新闻传播教育中,应重视数据素养和技术哲学。”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说,她曾听过美国西北大学的一堂网络公开课‘人工智能如何应用到新闻业上’,其中的内容包括智能化新闻生产的三个主要步骤,第一个是数据挖掘,第二个是关于自动化生产,第三个是关于算法,如何进行信息高效分发。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新媒体平台中,对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已经找到了初步的理想场景。比如直播球赛时,机器人可以抓取每一个扑球的瞬间,其中的每一帧画面都能非常快速地在几秒钟内变成新闻,且用计算的方式把所有的前因后果和时间流全都做出来,并以新闻形式呈现出来。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教学生的时候,真的不得不把技术考虑进来,因此也需要一种通识性的东西,即数据素养。”陈昌凤说。此前,《纽约时报》公开了以此为课程内容对记者的内部教学计划。她认为,素养教育中最重要的意识、知识、能力和伦理道德四个方面的培养和教学探索,是国内教育领域需要思考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