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是少年们的共同宿命
上周五,《少年的你》连跑带颠地赶赴院线公映,补了《好莱坞往事》的缺,却意外地成为“后国庆档”最亮的星。最初,影片依靠主演易烊千玺、周冬雨的粉丝带动票房,之后的好口碑则吸引了更多路人观众走进影院。随后, “四字弟弟”大银幕首秀的演技,“星二代”导演的文艺实力,周冬雨的自我突破,以及原著的“融梗”质疑等引发了一波波的热议。
曾国祥可能是当今华语影坛青年导演中最擅长“化腐朽为神奇”的一位闯将,2016年首次独立执导的《七月与安生》就将安妮宝贝那本相当具有本世纪初文艺烙印的小说重塑为当代“漂流青年”的精神史诗,似乎身体力行地表明:“星二代”的刻板身份之外,他是一个关心电影本体与人类精神变化的货真价实的创作者。
《少年的你》给我的观感亦是如此。尽管上映后关于电影及原著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文本与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之间的相似度引发了大量争议,但就影片本身的剧作构造及意涵所指来看,与其说是接近东野作品,不如说是导演曾国祥重新打造的一个架空了空间背景的当代中国寓言。
片中发生的一个虚构城市的校园霸凌情形,可以指向故事所定位时间2011年的中国许多地方,取景于重庆的诸多特有景观诸如高架桥、上下坡路,给予了观众实在的代入感。影片前半部分围绕周冬雨饰演的陈念在复读学校的见闻与经历展开,步步推进地呈现了她为上一个遭受霸凌的死者盖上衣服,进而自己沦为下一个被欺凌的目标,当嘲弄与羞辱达到无法忍耐的程度,爆炸级的变化随之发生。
叙事手法来看,前半段是中国电影中久违了的现实主义,通过拍摄重庆城市空间的光怪景观,呈现身处高考熔炉的高中生因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而产生的内心焦灼。校园霸凌是教育体系中的“顽疾”,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在影片表现的2011年,智能手机与微信的出现,加剧了片中陈念被折磨的烈度,呈示出完全的互联信息时代中恶性人际关系对具象的摧残成倍扩大。
在一场地下停车库的追逃戏中,陈念沿着螺旋车道往下奔跑,镜头飞速后退,拍出螺旋状的顶灯与急速下坠的人体,仿如堕入无底深渊,这样明确的地狱之门意象加在一个母亲背债出外打工的孤独高考复读女身上,过分显出其重量,但又同时呼喊出地变天惊的精神求生本能。
在这样紧切的境遇下,易烊千玺饰演的小混混小北出现,无疑是对陈念的终极拯救。《少年的你》全片围绕两人微茫的相濡以沫展开,但绝非拿来主义式的僵硬人物关系,片中无论陈念与小北的情感进展、警察郑易与陈念之间的同理互解,皆有丰富的递进层次,人物关系往往置于影片下大力气展现的是对“校园霸凌”的全方位思考。陈念在片中数次对警方与校方无法保护弱势群体直接发出质疑,对这一议题的思考上升到相当的社会高度,正是这样荒唐又真实的世界,促成了陈念与小北这对微观命运共同体的紧密连接。
在看此片时,我脑海中不断闪现的其实并不是东野圭吾的作品片段,而是不久前刚读过的世情通俗小说大师王度庐的一部社会言情长篇《古城新月》,小说讲民国时代北京城里,落拓失意的穷少爷教师柏俊青,对他爱恋关护的纯真女生白月梅说道:“无论什么事情我全都失败了,只有你,是我唯一的成功”,最终不掺一丝杂质的角色笃信的真爱变成了对自身漂泊命运的自思自叹。
《少年的你》中小北为陈念所作出的一切牺牲,其实从本质上也是基于一种对自我价值的主动弃绝:我只是街头混混的命,你却可以通过高考拥有未来。个人认为这一点是非常中国的,抛开电影所设置的相当具体又相当极端的情境,现实生活中,父辈对子辈的期许,恋人之间忘我的相互关照,忘年知己的君子交往,在许多情况下都是基于这样的情感基础,结合影片所揭示对高考制度下教育体系某种程度本末倒置的弊端,这种孤独卑绝的了断意味更趋明显。
由此亦可见导演曾国祥及其延续自《七月与安生》制作团队在这样的青春主题商业片中体现的作者思路。片中多次出现的对城市空间的虚无感官展示,大特写描摹人物受审时极致细腻的微表情,不断提示着观众去注目每个人物(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施暴者)个体灵魂与外部世界的赤裸相对。影片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亦在于此,将容易落入奇观性表达的心理悬疑恰到好处地嵌入一种颇具华人世界特色的社会现实,并最终令剧作中的人物与社会产生连环互动,将青春的惨烈落实到观众触摸得到的血肉现实,这是在镜头语言风格之外更为宏观的作者思路,也是我之前所言“化腐朽为神奇”的地方。
影片道尽灼烈少年热情的同时,并没有回避主人公自身的懦弱与他们的自省,无论是陈念、小北、郑易或魏莱,都是高度缩影的虚构城市里“考试综合症”的一部分,他们同考试后被疯狂丢弃的书本纸张一样,身不由己,但绝对不甘寂寞,更不甘沉默。
《少年的你》是少年们的共同宿命,但更重要的恐怕在于,这也是他们渴望改变,因此向不太美好的生活宣战的一串号角。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