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两性文化

《少年的你》:过分纠结融梗或许失之狭隘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1-0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过分纠结融梗或许失之狭隘

  上映之前,没人敢断定《少年的你》会“大爆”,毕竟离六月份的临时撤档已远,漫长的期待不足以吊起普通观众的胃口(可参见《小小的愿望》),反倒让影片的宣发陷入被动,就连影院里的贴片预告,也谨慎地没有出现新档日期。周五上映,周二才宣布“定档”,不仅影迷和粉丝们“猝不及防”,就连片方也是急匆匆协调排片和发送DCP,《少年的你》就这样有些“幸运”地顶了《好莱坞往事》的缺,成了“后国庆档”里最亮的星。

  周末三天,票房5亿,豆瓣评分8.5,如今青春片还能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并不多见,毕竟这个类型之前已经被各种狗血桥段给拍滥了,而像《过春天》那样口碑不错的新人新作,终究还是被埋没了。

  相比之下,《少年的你》有显而易见的“先天优势”:第一波预热离不开易烊千玺和周冬雨两位主演的流量“号召力”,尤其是四字弟弟还有“姐姐粉”“妈妈粉”这种潜在观众,首映被炒到上千元的票价,让各家院线经理都有信心提高排片率。周五工作日的影院里,满是尖叫和哭泣的粉丝,不少人情不自禁地掏出手机屏摄,这种行为虽然非常不值得提倡,但激动的心情似也可以理解。

  毕竟易烊千玺的银幕处女秀,对得起这份激动。他本人沉默寡言的性格符合角色气质,就连路人观众也找不到多少苛责之处。小北这个人物是有故事的,比周冬雨饰演的陈念更多了残酷的社会经历,最终版中并没有对此清晰的陈述,甚至他到底靠什么谋生都没有触及,只是警方在审案时提了一句他的母亲,但这个攻心的技巧也被他守住了。“别再演戏了!”嫌犯向警察说出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可笑,这种错位的对白出现在孤独的少年口中,倒也并非不可能,此类“中二”的金句,自以为是的扮酷,正是他们抵御成人世界的“武器”,除此之外,他们一无所有。

  在暑期大热的《长安十二时辰》里,易烊千玺已让大家多少见识到他的“少年老成”,这次《少年的你》里也是靠这种“安全感”,俘获了周冬雨和粉丝们的心。“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说出这句话不难,难的是整部影片里都是这么做的,乃至于付出一生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这确实只可能发生在意气用事的少年身上。角色自身的魅力(帅不帅另说)能吸引的倾心和同情,足以掩盖他小混混和“杀人强奸犯”的身份,这也是为什么银幕上许多黑帮和古惑仔更具人气的原因。暴力的浪漫化,对侠义的向往,往往让观众跳出了现实世界的判断标准。实际上,可以想见的,绝大部分混混可没这么纯善、守信。

  相对单纯的陈念,或许没有意识到这个罪责的严重性(小北似有预料),因为他们已不相信警察、不相信学校、不相信所有的成年人。在她的世界里,校园欺凌已经是“最大的恶”了,而高考则像是“最终极的解脱”。成年观众作为过来人,倒没必要苛责角色的局限性,如有代入感的话,可以假设自己回到那个年龄,高考是不是头等大事?而校园欺凌,并不是每个人在学生年代都会遇上的,即便是受害者,很多也是默默忍受、屈服、淡忘、埋在记忆深处,不会演化成影片中的极端情况。

  如今,校园欺凌需要学校、家长和警方介入,可实际操作起来又很复杂,正如黄觉饰演的老警察所说,建立长期、完善的防范体系和心理疏导,即便在欧美和日本都仍在摸索。而青少年如果丧失了对成人的信赖感,他们将更容易滑入极端,一如片中出现的两场死亡,银幕上越是震撼,越能带来反思。

  在导演曾国祥手中,这种最极致的毁灭与最日常的高考生活相并列,强烈的情感冲击和悬念,让人在观影过程中暂时忽略了合理性。而曾国祥又特别热衷此类平行剪辑技巧,如教室里的桌椅和麻将室里的掀牌桌,高考的阅卷开封和案发地的挖掘勘察,以及陈念和小北的警车独白等等,就像是排比句,一浪接一浪地铺垫情绪,推动观众陪着人物做选择题。

  其实,描摹这些高考前后的细节并不难,营造仪式感也有人用过,但把这些和校园欺凌、命案推理嫁接起立,不至于沦为狗血,则需要导演足够浓烈的情感灌注,以及演员表演上的层次感。所幸,《少年的你》在这两个层面的“互动”很有效,曾国祥对周冬雨和易烊千玺的浅景深、大特写、顶光设计、两两相望都收到了坚定而勇敢的反馈,尤其是最后的玻璃重影镜头,即便是借鉴了《第三度嫌疑人》等前人作品,也需要两位“少年”压得住无对白的场面,撑得起哭笑背后的心理巨浪。

  最后来说说原著深陷的“融梗”质疑,如今也波及到了电影上,不少喜爱日影和推理的影迷从中嗅到东野圭吾的味道。《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与其说是抄袭、模仿或致敬,不如说东野那些经典的元素本就让人过目难忘,而男女主角在极端环境下成为犯罪共同体,在日式作品中也的确多见。但在大的层面,校园欺凌和冷暴力作为全世界存在的问题,并非东野和日本人的独创,改编影视剧的除了上述作品,还有韩国《我们的世界》,美国的《大象》《十三个理由》等等,至于“苦命鸳鸯”的桥段,古往今来就更多了。《少年的你》能聚焦这个校园欺凌题材,值得鼓励,更何况后期警方内部的争议介入,又重新梳理了人物关系,已经做到了原创升华,若再去纠结“融梗”的争论,也未免失之狭隘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