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汉学家:感受中国“心跳” 当好交流使者
“西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历史,也可以感受到中国现代和中国未来的发展。人和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人文交流是非常有效的形式。我非常高兴能够参加此次研修计划,如果没有相互的了解,任何关系都不能向前发展。”日前,在“2019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西安班)结业典礼上,阿根廷学者、费雷罗大学教育主任、亚洲—拉美关系研究员贡萨洛在表达结业感言时这样说。
9月6日至2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总协调,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师范大学承办的“2019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西安班)举办。来自四大洲26个国家的33名青年汉学人才参与其中,围绕“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等主题展开研修活动。
命运与中文紧紧捆绑
“‘弟龙’是我的泰文小名。妈妈说,我出生的时候有一位中国明星叫‘狄龙’,是她的偶像。妈妈希望我长大以后像这位演员一样高大帅气,因此给我取了这个名字。这便是我与中文、与中国的缘分。”在泰国旅游和体育部旅游安全标准局工作的周弟龙表示。
好麦特是伊朗德黑兰大学外语学院中文系教授、麦家小说《解密》的波斯语版译者。“中文是世界上最难的语言!当然,也是最美、最炫的语言。”谈及与中国的缘分,好麦特表示,在来中国之前,他从未学过汉语。当时的伊朗缺少能够掌握汉语并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恰逢德黑兰大学计划设立中文系,派学生到中国求学,学成后返校任教。经过严格的选拔,好麦特有幸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完成了为期10年的求学之路。
“我是半路转行开始学习中文,不经意的选择改变了我人生的方向。”印度杜恩大学助力教授徐白明说,“未来的人生会走向何方,还不知道,但我知道我的命运早已与中文紧紧捆绑。”
“10岁时,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部关于在中国长江乘船旅行的纪录片,被片中美景所震撼,并希望能亲眼看看长江。”瑞士西北应用科技大学的何珊表示,高中毕业后,自己开始学习汉语。2006年,她来到湖北武汉,在那里登上了当年在纪录片中看到的游轮。那一刻,她无比兴奋。“在过去的13年里,我每年至少来中国旅行一次,切实感受中国的‘心跳’。每年我都会发现中国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令人兴奋的变化,但有些事情一直没有改变,比如,中国人民的快乐、友好和真诚。”何珊说。
利用研修平台积极开展合作
“在过去的20天里,我们参与了很多的活动。比如,与中国的教授进行互动,去延安、榆林等城市参观诸多博物馆。这些实地参观活动,给研修计划增色不少。”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的学者奥克兴奋地表示。
9月24日,33名汉学家齐聚陕西师范大学崇鋈楼,对各自的研修成果进行了汇报。其间,乌克兰的汉娜对宋代女性诗词中的情绪和意向进行了定量分析;乌拉圭的玛丽亚以中国艺术(佛教艺术)和中国古代诗歌为基础,研究当代乌拉圭关于景观和景观恢复力的看法(注:此处的“景观”意同“意象”);埃及的穆成功以生动有趣的《一千零一夜》为出发点,浅谈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其翻译所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汇报结束后,评委老师们对汉学家的研修报告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与期盼。他们认为,研修计划作为一次良好的学习与交流机会,让汉学家们更加透彻地了解到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同时,汉学家们能从异域视角提出与中国相关的问题,也有助于中国学者的学术研究。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任宗哲在以《在互学互鉴中推动文旅融合》为题进行专题讲座时表示,中西文明之间互补性很强,继承、传承不是简单重复,开放也不是完全接受舶来品。他希望青年汉学家们积极发挥他们在中国学研究方面的优势及桥梁作用,关注中国发展,传播中国文化,为中外友好合作和交流互鉴发挥积极作用。
多位青年汉学家表示,此次研修班让他们开阔了眼界,了解到相关领域内的前沿研究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此外,他们结识了不少研究方向相近的中外学者,回国后会继续保持联系,利用研修计划搭建的平台,拓宽自身学术研究,并争取开展更多领域的交流合作。
当好国际交流的“汉学”使者
“丝线可以织出美丽的丝绸,研修班像一根线连接起不同的国家和人民,以及丝绸之路上所有的文化。我们33个同学好像在共同编织一条线,连接彼此,我们回去之后会把中国的价值带到我们各自的国家,一起拥抱美好的未来。”荷兰学者、海牙市立博物馆应用艺术策展人苏珊娜说。
“在阿根廷,我们当然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贫困。我将致力于推动中阿之间的合作,继续开展脱贫工作。”贡萨洛表示,“‘一带一路’倡议让我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回国后,我还会进一步开展研究《中阿人文交流战略》,并且与中国大学特别是陕西师范大学展开合作。”
印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白婉娜表示,青年汉学家是连接世界友好关系的人。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已有悠久的历史,她希望能为中印两个国家的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贡献,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副局长朱琦表示,举办青年汉学班,不仅是为了展示真实的中国给世界,共同推进汉学研究的发展,也希望借助这样的平台,让中国更加了解汉学家的国家和文化,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他希望汉学家们回国以后,继续保持与中方指导老师之间的联系,成为中国与世界彼此了解的重要桥梁,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彼此了解。(记者 秦 毅)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