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两性手册

“中国式大片”提振民族精神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0-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中国式大片”提振民族精神

电影《中国机长》剧照。资料图片

电影《攀登者》剧组在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亮相。新华社发

【文艺工作座谈会五周年·从“中国式大片”看信心和定力座谈会专题报道之二】

培根铸魂,激发情感共鸣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仲呈祥

今年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影片热映造成一种电影文化现象,对于当下文艺繁荣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中国式大片是建设电影强国的需要,因为一个国家的电影必须要有自己的大片。大片是标志性的,代表着这个国家电影文化的思想和审美的水平。它是人民所需要的,时代所需要的。三部影片的共同创作宗旨是培根铸魂;共同创作经验是守正创新。这再次证明:只要我们认真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五年前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文艺的系列重要论述,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就一定能攀登新高峰,中国电影艺术就一定能开创新局面。

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宗旨在培中华民族精神之根,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魂。《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都以可贵的文化自信坚持以文化人,以艺养心,培根铸魂,给观众以激越向上的精神正能量。譬如《攀登者》以1960年和1975年中国登山队英雄两度攀登珠穆朗玛峰创造前所未有的人间奇迹的史实为题材,着意刻画登山英雄自强不息、排除万难、所向披靡的民族志气和为国争光精神,激荡起今日广大观众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于惊天动地的攀登鉴赏中吸取了宝贵的精神营养。这三部影片都要达到一个目的,即让观众通过欣赏电影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美感。我们不反对电影要有视听快感,但是这种视听快感要通过感官达于心理,从生理的快感上升为精神的美感,这才是电影成功的关键。三部影片坚守这样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理所当然地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欢迎。

无论是《我和我的祖国》以几位知名导演的短片集结表达共同主题“我和我的祖国”的结构方式,还是《中国机长》和《攀登者》的叙事技巧,都是在守中国电影优秀历史传统之“正”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而彰显出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受到普遍赞赏也就在情理之中。

这三部影片从没有离开过中国电影的表达方式,没有盲目套用西方电影模式,也没有把到国外拿奖当成最高目标,所以它们被称为中国式大片。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都应该讲清楚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这三部影片的故事完全中国化,它们继承了新中国成立后《青春之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电影的创作传统,也继承了改革开放以来现实主义电影传统。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培根铸魂,守正创新,三部影片的成功经验值得珍视,值得普遍推广,以推出更多提振民族精神、表现家国情怀的“中国式大片”。

从“现象级”向“常态化”跃进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饶曙光

时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成为今年各界关注的重点。2019年国庆档中,《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在内容上各异其趣,分别以人、天、山为表现重点,创下了逾50亿元的票房新高,成就了史上最强国庆档。影片在契合主流价值观的同时,突出了“共同体美学”特征,拓展了“重工业电影”的发展之路,更实现了精神指标、思想指标和价值指标上的突破。

社会学家滕尼斯把“共同体”归纳为三种基本形式,即血缘共同体(源于亲属关系)、地缘共同体(源于邻里关系)和精神共同体(源于友谊或同志式的精神关系)。《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在内容层面嵌入了三种“共同体”,并进而达成情感共鸣,价值与文化认同。

营造精神共同体是影片最常用的方式。《我和我的祖国》中因为对国家的信仰,不同时代的国人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中国机长》则用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的顺利返航,诠释了航空人员的职业精神和人类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攀登者》以“为国登顶,寸土不让”为口号,演绎了中国登山队为祖国而挑战极限的荣耀。仁爱、自强、团结、牺牲等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都被整合到影片之中,这种精神图景和具体文本的结合,因此可以深入观众的内心并且打动感染观众。

社会学家费孝通认为,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理念将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地缘共同体亦是通过人和地的故事来达成共鸣。《我和我的祖国》设计了《夺冠》篇、《回归》篇、《北京你好》篇、《白昼流星》篇等具有明显不同地域色彩的故事,分别展示上海的拥挤弄堂、香港的珠江风情、北京的奥运盛况和四子王旗的广袤无垠,这样的差异化表达能吸引相应的观众进入不同的地缘共同体中。除了影片中的地缘景观能够让观众产生代入感之外,合理的故事逻辑和人物情感才是加深观众沉浸的关键。取材于上海弄堂的《夺冠》,在一个狭小的弄堂里,居民们为了见证女排夺冠瞬间而齐心协力;《回归》则通过华哥和莲姐一家在香港的生活和回忆,凸显了“东方之珠”的变化和香港人民对回归的渴望。

诚如电影理论家、美学家钟惦棐先生的观点,电影美学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与观众的关系问题。献礼片重视并契合主流社会、观众的心理及愿望。《我和我的祖国》由7个平均时长不超过半小时的故事组成,这种叙事节奏非常符合网络“短平快”特性,跟主体观影人群的观看习惯贴合。而随着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的兴起,它们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媒介事件和文化现象。《中国机长》非常巧妙地在乘客人物群像中,设计了一个直播自己行程的女主播,观照到了时下的热点。

中国电影和本土观众的关系和情感互动,采取多种方式与观众进行沟通交流,决定着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今年国庆档献礼片的热潮便有赖于此种“相对共识”的达成——影片在基于“共同体美学”的内容表达体系时,吸引观众真正关注和加入“共同体”之中,而不是停留于迎合。事实已经反复证明,一味地迎合只能引起观众的排斥和反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电影在与时代共振中呈现出迥异的阶段性特征,形成了以“守正创新、通变集成”为特征的美学品格和演进趋势。中国电影必须在守正、创新、通变的基础上集历史和现实力量之大成,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电影多样化和差异化的需求。今年的国庆档在为祖国献礼的“主旋律”中有了“多声部”协奏。虽然类型趋势和商业运作突出,但要达成电影艺术上的“和弦”,仅有这三部影片是不够的。中国电影正处于由“产业黄金十年”迈向“创作黄金十年”的关键节点。应以此次国庆档为起点,总结经验,推动中国电影从“现象级”向“常态化”跃进,实现中国电影事业的可持续繁荣发展。

塑造与当下情感呼应的人物精神

电影剧作家、评论家 赵葆华

今年国庆档几部主旋律大片引发强烈的观影热潮,成为街谈巷议的电影现象和社会文化现象。单是《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主旋律题材的电影,迄今票房总数已过61亿。这些电影让人们欣喜地感受到,主旋律题材电影已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潮、中国电影产业的支柱。中国电影产业正成为国民经济大发展的生气勃勃的力量。更让人们赞叹的是,这些国产主旋律题材电影,引发强烈的爱国热潮和崇尚英雄的热潮,成为振奋与提升国民精神的引领力量。

今年国庆节档的主旋律大片何以成为爆款?何以能创造社会效应和市场效应的奇观?何以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明确它们的特点和亮点,成为推进中国电影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国家兴则电影兴。这些电影得以横空出世一般,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内驱力。由于国家在世界格局中不断走向强大,举国上下迸发出来的爱国热潮和奋斗向上的民族精神激发了电影主创团队的创作激情。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重大节点上,这些主旋律大片应运而生,趁势崛起。

这些主旋律大片之所以获得成功,从艺术规律上来说更重要的原因是它们做到成功的艺术表达,在讲好中国故事上下功夫,成功地做到创新表达、深度表达和感人表达。以往的主旋律题材创作趋冷的原因在于,停留于素材本身、原型本身、英模事迹本身,没有有力表达出与当下社会情绪强烈呼应的人物精神。这些创造奇迹的主旋律大片共同之处在于,它们热情高唱爱国主义赞歌,牢牢把握并生动呈现个人与时代与国家互动的力量。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七个小故事,虽取材于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经典历史瞬间或者重大节点,但整部影片一以贯之的是平民书写,举重若轻的艺术表达。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展现大情怀。浓浓的爱国主义精神,感人的爱国情怀,贯穿全剧,浑然一体,成为这部作品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情感力量。影片所呈现的七十年前的开国大典,七十年来的中华奋起中华振兴,让观众强烈感受到,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繁荣富强。这是这部电影深刻有力的题旨。

注重艺术表达核心点是做好艺术转换。英模题材主旋律作品,以往的通病是拘泥于英模人物的事迹,没有做好艺术转换,没有塑造出令人信服令人感佩的艺术形象。影片《攀登者》没有照搬真人真事,而是感人地呈现主人公方五洲等人九死不悔一往无前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悲喜命运和精神世界。影片描绘他们是在践行国家的托付,承担中国使命,这些英雄们把使命看得高于一切,由是焕发出震撼人心的性格力量、精神力量和行为力量,由是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震撼力。《中国机长》同《攀登者》一样,摆脱了以往英模题材单纯地书写好人好事的套路,以及满足于呈现真实人物真实事迹的套路,而把英雄事迹转换成具有艺术征服力的故事。这两部作品在呈现惊天动地的大灾难中,展现英雄人物感天动地的大作为,在大灾难大考验中开掘出英雄们的大情怀大境界。《中国机长》主人公刘长健等人凭借感动人心的职业操守和英雄品格,将被风暴裹挟的飞机安全着陆,保护了全体乘客的生命。小空间与大氛围,天上与地下,静与动,互动交替,生动呈现出英雄们的形象和情感世界。

这些作品共同的艺术品格艺术题旨是: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这是对以往银幕上迷恋于小儿小女、小魔小妖、小情小调的创作倾向,作有力地反拨;同过往银幕上热衷于娱乐狂欢、热衷于呈现高情感强刺激重口味的创作倾向,作有力地反拨。这是对中国电影创作主潮积极健康的引领。

普通人微视点与国家大叙事的融合

《电影艺术》执行主编 谭政

今年上半年,业界一直在担忧国庆档观影人次下降。此前或是因为碎片叙事或是与现实贴得太近,国庆档影片最初也没有赢得很多人的信心。而最终国庆档实现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主要是依靠《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主旋律献礼影片实现的,这无疑为中国电影的未来提供了非常乐观的想象空间,而这三部影片的有益尝试也为丰富中国主流电影的叙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自中国电影踏上十余年高速增长的大道时,中国电影的叙事类型和品质便一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扩容而日益提升,除了传统的武侠片、神话片(奇幻片)借助更大的资本和数字特效、为观众提供更加惊艳的视觉奇观得到更好的发展外,警匪片、当代军事动作片、科幻片一些新类型也开始填补市场空白,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应该肯定的是对于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流大制作,比如《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决胜时刻》,这些电影一直在丰富和提升中国电影的叙事形态。《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也在以各自的特点为主流电影的叙事贡献经验。

首先是这三部影片找到了普通人的微视点和国家层面的大叙事巧妙融合的叙事形态。《我和我的祖国》光片名就很能吸引观众,因为这个“我”是小我,是芸芸众生中普通的每一个人,呈现的是新中国成长过程中的经典时刻,是普通大众的共同记忆,辅以精致的叙事、群星的加盟演绎,名导的聚合执导,所以它的影响力成几何式爆发,虽然是碎片式叙事,但因为是“我”的记忆、“我”的经历,自然会变成“我”的感动,最终在社会上成为“我”的共情。这部影片不是一般的影片,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片,从而普通人的叙事与国家层面的大叙事巧妙融合,更顺利地进行了一次成功的以普通人叙事为基础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进而更使影片具备不凡的意义。参与意义建构的还有《中国机长》《攀登者》,因为它们讲的也是普通人的故事。

其次,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获得了更大的叙事空间。在中国,电影消费越来越成为老百姓非常重要的文化消费,欣赏口味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却不容否认,就是观众会用非常严格的标准去衡量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作品,尤其是角色的原型及其家属衡量的尺度会更加严苛,以至于很多项目无法完成拍摄。《中国机长》《攀登者》均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眼下虽然也有部分观众用真实的尺度去否定其虚构的叙事部分,但大部分观众还是接受了艺术再创造的部分,尤其是《中国机长》。或许这些影片的成功,会让观众对电影的艺术加工采取更加宽容的态度。某种程度上这也是预示电影创作生态的健康成熟,甚至预示社会公民素养的整体提升。

《我和我的祖国》碎片式叙事在主流市场取得票房和口碑成功,这在全球市场也是少有的。其实从《建国大业》到《我和我的祖国》,从明星会聚到名导会聚,是叙事形态的另一种提升,更重要的是这种碎片式叙事为商业片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运作模式。

这几部影片的热卖也说明一个现象,即普通观众中一直涌动着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节点更是强化了这种情绪,《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的上映,及时让这些情感得到了酣畅的抒发和宣泄,从而助推产生了史上最强的国庆档。此外,这几部影片的集体成功,说明电影“内容为王”还是根本,更说明眼下67060块银幕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强大基石。上半年,笔者就提出“6万多块银幕是硬通货”,只要有合适的作品,市场即刻会反弹,暑假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的逆势狂飙以及国庆档献礼片的集体成功,鲜明地印证了这一点。只要成本控制适当、内容精致,辅以对位的营销以及恰逢其时的档期,收获一定颇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