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谈情说爱

天价!“一个”苹果卖了1000万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8-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8月10日,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山西果农王金山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山东省蒙阴县的果园里,一个名叫“鲁丽”的苹果新品种和其创造的“中国纪录”吸引了他。

1000万元,这是“鲁丽”刚刚创造的我国苹果新品种转让费最高纪录。而这一纪录,比第二名青岛农业大学150万元的苹果新品种转让费足足提高了850万元。很多人在问:开创纪录的“鲁丽”到底是什么品种?它凭什么能转化如此高额费用?其转化背后有什么故事?

“鲁丽”超越外来“嘎啦”苹果

“能够替代‘嘎啦’的新品种终于出现了。”这是刚刚花巨资拿下“鲁丽”品种权的山东省林木种苗协会会长李元发自肺腑的一句话。

“嘎啦”苹果又名佳丽果,原产自新西兰,特点是果实鲜艳、肉质金黄,酸甜适口。经引进后,“嘎啦”在中国大面积栽种,逐渐成为我国早熟苹果的主栽品种。之前,国内在研的很多苹果新品种都或多或少的以“嘎啦”为超越目标,但一次次铩羽而归。现在,李元找到了答案。

作为苗木行业的资深创业者,李元目光独到精准。2016年,他拓展业务领域,开始涉足苹果大苗繁育和销售。

李元不盲目,在购买之前要广泛考察,了解透彻之后才会真的考虑入手。用了一年时间,他奔赴山西、陕西、河北、河南、云南、贵州、四川和山东有关县市区苹果产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我国苹果产业的历史和现状。此外,他还拜访了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市农科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等院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教授,请教今后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广泛的调研与细致的研究,让李元认识到几点:目前的中国苹果产业正处于十字路口,一方面小农户的经营已经跟不上形势,另一方面国外水果品种的引进,使得苹果作为中国人“第一水果”的地位受到冲击。要改变这一现状,选择“靠谱的苹果品种首当其冲”。

同时,面对着高昂的用工成本,“去人工化”代表着果品业的未来趋向,而李元发现,“鲁丽”的出现,是打开这些难题的钥匙。

8月10日,在蒙阴县“鲁丽”果园观摩会现场,李元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了他看中“鲁丽”这一科研新成果的六大理由:一是“鲁丽”抗性好,高抗炭疽叶枯病;二是果实高温易着色,果型好,这在中早熟品种中十分难得;三是易成花,早果性好;四是便于管理,可免套袋栽培,省工省力,适合规模化种植;五是果实品质优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肉质硬脆多汁,采前不落果、不裂果;六是耐储藏,常温下放置一两个月也不会变面,冷藏环境下可实现周年供应。

苹果市场同质化难题迎刃而解

“千寻万找,终于找到了,‘鲁丽’就是我们需要的新品种!”

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山西果农王金山发现了隐藏在蒙阴县郊区的“宝贝”——在当地小旺庄的观摩基地里,一行行1米多高的植株上,挂着一个个苹果,个头不算大,但红艳欲滴,煞是好看;一口咬下去,脆甜可口。

王金山说,自己家有40多亩果园,种植的大部分是晚熟的“富士系”苹果,果实采摘、上市时间集中。这几年,到处奔走,就是考虑到更新换代、错开上市时间。现在“鲁丽”的面世,问题迎刃而解。这一观点,也代表了现场来自山西、河北、江苏等省以及山东有关县市区果农们的意见。

李元告诉记者,“鲁丽”在多地做了转化落地的栽培试验,从北部的辽宁鞍山到西部的山西运城,以及山东聊城、潍坊,在这一大片区域,普通苹果不易着色,而新品种“鲁丽”均着色良好,令人满意。

除了“嘎啦”,在我国,苹果栽培面积70%以上为“富士系”品种。体积大、遍体红、形状圆的富士苹果,因其果肉紧密、味道甜美、肉质清脆而受到欢迎。但品种过于单一,一直是苹果业内人士的心头之痛。山东省果茶技术推广站站长王志刚研究员向记者表示,选育优质中早熟品种,可以优化品种结构,降低“富士系”品种栽培所占比例,破解苹果市场同质化难题。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7年,“鲁丽”苹果就已声名鹊起。支持者认为,“鲁丽”无需套袋栽培,也能上色均匀,果面艳丽。此举每年每亩可节省人工套袋、摘袋、材料费用1500元左右。相较于晚熟的“富士”,“鲁丽”抗病,打药施肥次数又少了6—7次,此举又可省去每年每亩1000元左右。最重要的是它脆,放置一个月口感不发面,远胜于同期品种。

“鲁丽”的高价转让和快速转化,其实是整个市场的需求在积极推动。

从这个品种身上看到了未来

打造一个新品种的想法在山东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副所长李林光脑中盘旋了很久。那是2000年,他最终有了“选育一个中早熟、优质、抗病且管理省力新品种”的想法。

此后到2003年,他组建完团队,选取早熟、抗病的“藤牧一号”为母本,早中熟、优质品种“嘎啦”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工作正式拉开帷幕。到今年5月,“鲁丽”获得植物新品种授权,并成功转化,转眼间20年过去了。

打造一个新品种有多难?农业科研基础是必须的,中间的科研过程也是难上加难。李林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从‘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到‘十三五’,时间跨度大,我们需要耐住寂寞,潜心科研。”但这只是起码要求。育种过程中,出不了成果、出不了高水平论文,有时候就变成了仅仅是对成果的观察、品尝过程。

时间如同磁石,在吸取科研精力的同时,也吸入大量的科研资金。幸运的是,来自国家、省市稳定的科研支持从未间断;而李林光所在的山东省果树所也拿出80亩土地作为前者的实验用地。更难能可贵的是,李林光组建的五六个人的团队在这20年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

这些对李林光来说,是科研动力,更是无形的压力,“做不好,对得起谁呢?”他时常这样鞭策自己。

新品种姗姗来迟,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它总需要人们找一点点运气和偶然。记者问李林光:“农业科研,特别是对育种来说,充满着不确定性,这让育种过程充满了风险。你想过没有,如果不成功,该怎么办?”

李林光说:“不成功也有可能,但是我记得那句话,‘功成不必在我,但成功必须有我’,即使我不成功,但是我打下了基础,参与了,尽力了,将来总有成功的一天。”

最终他们成功了。经过一个生长周期的观察,李元选中了“鲁丽”,也选择了“鲁丽”背后的这帮科研人。李元说,“良种+良法”才会导向成功。而我们跟李林光的下一步合作,就是瞄准“良法”做文章,将好品种推广好。

面对我国苹果新品种权转让费最高纪录“贵不贵”的询问,李元很冷静,“1000万元转让费不贵,因为我们从这个品种身上,看到了国产苹果的未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